邵萍

由于社會養老保險的替代率較低,很多人會想到買保險公司發行的商業養老保險來養老。理論上商業保險確實可以起到補充作用,但實際上,它也有不足之處。
而且,不同商業保險產品的保障功能與儲蓄功能的配比也是不同的,其中未來具有養老功能的儲蓄型產品,也慢慢在朝專一化發展。比如很多在銀行渠道銷售的儲蓄型保險基本都不含有額外的保障功能,其保費全部用來理財。
通脹怪圈隱現
盡管儲蓄型保險越來越專攻于養老這一領域,但現實卻并不美好,保險的養老功能還是存在疑問,這在物價上漲的過程中尤其突出。保險產品的收益能力與人們對物價上漲的感覺完全背離,差距過于明顯。
劉女士在1990年購買了一款傳統型的壽險產品,每年交費約3000元,共交20年,當她60歲之后,每月能拿到約700元的養老返還金直到終身。3000元的保費在當時不算小數目,每月700元的保險收入也是能夠讓人接受的,“但是現在700元算什么?”對此,劉女士很是無奈。
實際上,1990年保險產品的收益能力還是非常好的,因為當時通脹和銀行利率都很高,所以保險公司在設計產品時,保單預定利率也同樣很高,大多超過7%,有的產品甚至能夠達到10%。從這一數據看來,當時的保險是能夠很好地規避通脹風險的,然而時間證明這一結論并不成立,在老百姓對物價漲幅的感官認識上,當時的保險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更何況現在的保單預定利率不會超過2.5%。
當然,儲蓄型保險有其獨特的優勢——強制性。由于退保和斷供會帶來經濟損失,保險能夠做到投保人至少能把錢攢下來的目的,這對于“月光族”這一群體的意義十分重大。
分紅險是彌補傳統壽險抗通脹能力不足的升級版,有保底的預定利率,但一般只有1.5%~2.0%,增額部分依靠不確定的分紅來獲得。然而,遺憾的是,分紅險的實際收益也很難對抗物價上漲,同時,分紅還要考慮保險公司本身的營利狀況而定。
收益率難敵通脹跑速
目前整個社會對于養老金缺口的問題都很關心,像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都面臨著巨大的養老壓力,缺口也日益增大。
2012年6月,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在上海舉行的陸家嘴論壇上提出要盡快推動個人稅延型養老保險,一年過去,稅延型養老保險仍無蹤影。據了解,原來在提交討論的方案中,由于700元免稅額過低及投資收益的不確定,才讓該險種的推出再次陷入沉寂。
而從現在看來,稅延型養老險面臨的尷尬已不僅僅在于對稅收的沖擊,還要看市場的反應。一旦市場反應冷淡,就會讓該險種陷入購買者寥寥無幾的不利境地。
目前市場上還沒有一個保險產品年投資收益率達到7%以上,即使有,真正返還給投保人的收益也會大大降低。而作為稅前列支企業年金保險,要激起投保人興趣,那么首先就要有穩定保證的收益,能夠跑贏通脹之外,還要達到五年期銀行存款收益的水平,不然僅僅免稅對于投保人的誘惑并不大。所以,作為長期積累的養老保險基金,要保證稅延型養老險必須有較高的投資回報。
假如一個人30歲開始參加稅延型養老險,每月繳納700元養老保險,一直到他60歲退休時領取,如果年投資回報率有7%,則可以獲得60.2萬元利息,加上25.2萬元本金,退休后可以領取85.4萬元;假如年投資回報率有4.5%,則可以獲得28.0萬元利息,加上本金,可以領取53.2萬元;假如年投資回報率只有3%,則可以獲得15.6萬元利息,加上本金,一次性可以領取 40.8萬元。
由此可見,投資回報率的差異,會造成可領取養老金的巨額差異。如果年投資回報低于通貨膨脹率,許多人就會認為還不如存銀行合算,從而對該險失去興趣。
個人究竟要不要買這個產品呢?如果其年化收益僅僅維持在3%-5%之間,那就可以考慮是不是要放棄投保而選擇其他保險產品或投資產品。
若能找到一個渠道每年復利超過4%的投資產品,都沒有必要享受免稅去買年金險,該類產品存在于一些優質債券、優質債券型基金中,而在配置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中年復利超過10%都是很普遍的事情。一般情況下,需要繳個人所得稅的個人可以考慮購買此類保險。但在可預見的未來,實質性激勵政策試點出臺并在全國推開的難度依然很大,中國養老保險市場的發展仍然面臨著許多現實瓶頸的制約。
Tips:
投連險萬能險各存短板
很多人誤以為保險產品的養老功能不夠靈活,事實上投保人是有很多選擇空間的。除了傳統的儲蓄型保險以外,萬能型和投連型的產品都同樣可以達到儲蓄的目的,它們的風險和預期收益都不同。不同產品的給付手段也有到期返還、分期返還和隨時支取的區別,所以不同保險產品之間的差異很可能非常大。
以投連險為例,用于理財的資金是直接投資于基金產品的,這一險種本身會有多個不同風格的投資賬戶供投保人選擇。最安全的賬戶往往只投資于貨幣基金,風險幾乎沒有,但收益也最低,有時甚至低于年化收益率1%;最激進的賬戶則投資于指數型和股票型基金,在行情好時能獲得可觀的收入,但風險較高,尤其在2008年A股崩盤之后,各投連險的激進賬戶大多遭受重創,對于養老來說,這類賬戶不太安全。
投連險相對于基金來說,投連險的平均收益和風險要低于基金,但為保險類產品提供了分享市場收益的可能。萬能險則和投連險非常相似,但主要投資于大額協議存款和債券,比分紅險更能應對利率變化,一般收益在4%~5%之間。近期萬能險的整體收益水平隨著降息而下降,甚至大部分萬能險收益跑不過5年期存款利率。相比之下,分紅險的收益是最保守的,也最容易損失利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