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芳
摘要:對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而言,群眾基層文化建設是其骨干力量。基層文化建設工作從專職到兼職、從兼職到志愿者,其中的發展讓文化服務回歸于民。在文化建設志愿化的過程中,志愿者以義工身份參與到基層文化建設中,改變傳統單一由政府負責的狀況。本文基于這一現象,簡單闡述了文化志愿者的工作特點以及重要性,分析了提高志愿工作的有效途徑,旨在幫助更好的建設基層文化。
關鍵詞:基層群眾;文化志愿者;重要性
文化志愿者指的是一些自愿利用自己空余時間,不以盈利為目的來進行社會性公益活動的人。他們用自身的文藝技能主動投身于基層文化建設中去。聯合國將志愿者定義為“不以金錢、利益、揚名為目的,而是為近鄰乃至世界做出貢獻的活動者”。相對于普通志愿者而言,文化志愿者具有更強的專業性,更加強調公益文化的藝術服務。
一、基層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偏遠地區封建文化盛行
在我國一些經濟化、信息化較為落后的地區,文化建設仍舊是整體社會發展的軟肋。在一些農村地區,還有大量封建迷信思想充斥著人們的思想,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滲透。
(二)文化陣地堅守不嚴
隨著我國經濟與社會的不斷發展,許多建筑被迫拆遷重建。在社會結構的變化過程中,大量具有文化性質的建筑被拆除,原有的文化房屋或是場所被轉賣、占用。一些地理位置相對偏遠的地區,文化站點是居民接受文化熏陶的唯一途徑,若是文化站點被拆除,會嚴重影響基層文化宣傳工作,影響群眾思想建設與文化素養的提高。
(三)重視程度不夠
部分地區政府并沒有將基層文化建設工作提上日程,認為文化建設比不上經濟建設,效益性較低。一些地方政府表面上看起來開展了文化建設工作,實際上只是形式主義,只注重了短期效益,沒有一個長遠的文化發展目標。這種流于形式的文化建設不僅不能起到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養的作用,反而會讓居民產生反感,為基層文化建設帶來負面影響。
(四)專業人才缺失
現如今,文化教育多由政府來組織開展,由于人手不夠,文化建設往往不能順利進行。專業文化建設人才的發展遠遠落后于居民對文化精神建設的需求。基層文化工作者由于年齡、待遇問題,已經逐漸離開文化建設工作崗位,年輕人對文化建設工作又提不起興趣,導致我國專業文化建設團隊人才流失嚴重。
二、基層群眾文化志愿工作的發展特點
(一)志愿者年齡老年化
目前而言,志愿者多為退休老人,他們長期在家無事可做,想要為社會做出貢獻才愿意參加志愿工作。這些老人大多沒有什么家庭、經濟壓力,生活質量穩定,具有一定的文藝活動及特長愛好。而青少年由于學業關系,大學畢業22歲正好是找工作為人生夢想奮斗的年齡,全身心投入參加志愿工作的可能性較低。而一些沒有進行大學教育的青少年自身的文化素養又不夠成為志愿者的標準。這種年齡的不均衡現象由于缺乏年輕人的活力,對社會文化建設的支持力度并不是很大,文化建設對于年輕人來說難以深入人心。
(二)志愿者參與積極性不高
對于目前志愿工作來說,人們大多愿意參加一些規模、影響較大的活動,而對于小型活動(例如關愛社區老人)則明顯提不起興趣。通常來講,文化志愿活動都會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力,這些影響都是積極向上的正面影響,所以才會吸引大量志愿者報名參加。對于志愿者來說,文化建設具有一定的時序性與時效性,需要大量的空閑時間去參與。據調查顯示,除了活動負責人能夠保證全身心全程參與活動外,大多志愿者都會因為天氣、身體原因缺席志愿活動。
(三)文藝建設專業性不強
文藝匯演是基層文化建設的有效方式,政府通常通過這種形式將文化建設深入農村,豐富當地居民文化生活。文藝匯演形式具有廣泛性,能夠吸引居民參與,但表演人員往往都是由志愿者擔當的,雖說一些志愿者本身具有文藝愛好,但由于專業性不強且這種志愿者僅占少數,讓政府組織的文藝演出難以出現具有真正實力的演員。對于專業演員而言,很少有愿意深入到農村基層進行表演的,他們大多重視經濟效益,寧可捐錢捐物也不愿全身心投入基層文化建設志愿者隊伍中。
三、制約基層文化建設的因素
(一)觀念老舊
基層人民觀念比較傳統,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差。雖然社會的發展以及時代的進步讓人們接觸到的世界范圍越來越廣,但陳舊的思想仍舊根深蒂固難以去除。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居民認為新事物不安全、不穩妥。一些基層建設人員認為經濟效益遠遠高于文化建設,尚未認識到文化教育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致使從上自下的忽略了文化建設。
(二)負面思想的影響
基層群眾的思想本身是淳樸的,但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利益二字已經深入到人們心中。一些居民為了自身利益不惜暗自進行一些坑蒙拐騙的勾當,弄虛作假的現象在農村地區屢見不鮮。并且由于村民自身貪圖利益的心理作祟,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玷污了傳統樸實的民風,制約了農村文化建設的發展。
(三)文化建設針對性不強
文化建設的形式豐富多彩,但適應于農村基層的卻不多。這些居民希望有新的知識來幫助自己的土地收獲更豐,也希望能夠學習好相關法律法規來保障自身的權益,更希望在自己的家鄉也能夠像城市一樣建設娛樂設施來豐富空閑生活。但一般政府開展的文化建設只是以文藝匯演形式為主,演出結束后居民并不能從中獲取很大收獲,只是將匯演作為一項娛樂看待。文化建設應該更具針對性,以人為本,更加關注民生。
四、基層群眾文化志愿者的優化
(一)加大宣傳力度
由于志愿者本身是沒有經濟收入的,并且會占用大量時間,因此居民對志愿者工作的參與意識不強。在這方面,政府應出面展開正確的指導,讓人們意識到志愿者工作的重要性。要讓人們知道,志愿者的工作是無償的參與社會文化建設的過程,是體現自身社會責任感的有效方式,參與志愿者隊伍的人數越多,就越能夠帶動周邊人們的參與意識。政府應加強志愿者工作的宣傳力度,通過報紙、電視、城市交通開展宣傳,讓志愿者一詞深入人心。
(二)從小培養志愿者意識
兒童的接受能力較強,思想方面并沒有受到太多社會利益的污染,因此從小進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能夠讓他們產生自愿為他人服務的意識。對自愿參與社會工作的現象應及時給與表彰,以便提高自愿工作的積極性,從小提高社會責任感,才能保障這代人長大后愿意無償為社會服務。
(三)注重志愿者的篩選工作
志愿者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擔任的,像是一些自身文化素質不高的人,就需要進行長期的培訓工作方可上崗。對于普通人而言,絕不能僅僅因為自己對志愿工作的熱情就錄取,這樣一方面無法保證志愿工作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在志愿工作中受到的挫折可能會打擊他們的積極性,退出志愿者隊伍。因此在每個志愿者上崗前,都應進行專業培訓工作,開展資格認證、倡導幫扶、樹立模范的良性循環發展路線,全面提升人民群眾對志愿者工作的認知程度,提高準志愿者的自身文化素質修養。
(四)適當的榮譽獎勵
志愿者工作雖說是無償進行的,但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志愿者的生活,長此以往或許會影響志愿工作的積極性。由于基層文化建設是一項利國利民的社會性公益活動,可以在一次活動結束后對參與的志愿者進行表彰,也可有一些經濟鼓勵與評優鼓勵。這種做法勢必能夠有效提高群眾的參與意識,推動社會基層文化建設工作的展開。
由于政府工作人員的人數不足以及文化活動開展的方式單一,基層群眾在文化建設方面仍舊存在許多不足。志愿者的工作能夠有效幫助政府開展文化建設活動,提高人們的文化涵養。志愿者作為一支無償工作的隊伍,對基層建設工作具有深刻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國家應加大志愿工作的宣傳力度,讓每位公民都能夠參與其中,共同做好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為我國基層建設提供一個積極向上的文化平臺。
參考文獻:
[1]邢珊珊.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淺析[J].參花(文化視界),2013(03).
[2]張澄清.淺談群眾文化與文化志愿者[J].神州民俗(學術版),2011(08).
[4]農炳光.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及現狀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