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京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中,規定了給予學生的各種知識,但卻沒有給予學生最重要的東西,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自己手里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這就是教育者應該追求的恒久性、終極性價值。”全體十八中人正把“為學生幸福人生奠基”作為共同的奮斗目標,不斷探索實踐。
我校初中生源參差不齊,面對這樣的生源狀況,基于學校的辦學目標,怎樣才能讓差異跨度較大的學生在初中階段都能擁有一段幸福的經歷就成為我們的努力方向。我們認為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因為超出學生能力之所及就有可能造成負擔,只有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才能真正實現減負。所以,減負更要重視“差異”,“差異也是一種很好的教學資源,是教師智慧的體現點。近三年來,我校主要以“小班背景下導師制實施途徑研究”為依托,研究學習困難學生的群體干預問題。
導師制的“導”主要從“思想引導、心理疏導、學業輔導、生活指導”四個維度展開,力求采用多種方法,突出主題與側重點,形成系列性,從而形成了“班主任、任課教師、年級、學校、家長”多層面的“全員育人,人人有責”的教育格局。
學校遵循“教師全員參與,師生雙向選擇”相結合的原則,采取多樣的結對模式,根據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任課教師的帶教學生。
具體做法:導師通過填寫表格建立受導學生個人檔案,在學生擅長點做文章,以“擅長點+情感”模式,確定每周固定及機動的談心、輔導時間,認真做好交流工作,并將有關內容記載在《導師活動手冊》中。導師根據學生特點給予具體的指導,并與原來的目標進行比較,進行全程跟蹤;定期召開各個層面的分析會,力爭把教育細節落實到每位學生身上。同時,我們會根據具體情況不斷進行調整,使每一個學生在最近的發展區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從而更好地實施個別化教育。
我校開展的側重學業輔導的導師活動,主要目的是通過輔導,解決學習困難學生“想學、愿學、能學、會學”的問題。在對學生進行相對客觀、科學的分析基礎上,導師指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激發學習動機,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潛能和特點,教給學生適合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使學生能夠較為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原則上,我們根據受導學生的心智特點,遵循“自愿、雙向選擇”原則,采用“一對一”“多對一”“一對多”的結對模式。
側重學業輔導的導師活動,在實施過程中特別強調成功教育法和個別化教學,對受導學生一定做到“實時跟蹤輔導”,評價方式需多樣化。
除此以外,還通過側重興趣培養的導師活動,最大限度地讓學生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一顯身手獲得成功的體驗。在興趣導師感召下,讓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找出不足,明確奮斗方向,用固有的“團隊”意識和力量,培養學生自我完善的能力。此類導師制的實施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教師應該更加注意“以身作則”。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導師制的實施,對于學習困難學生來說更具重要意義,因為關注那些特別需要關愛的學生,對他們成長途中遇到的困惑與疑難進行適時的幫助,特別是當個體輔導針對性強,分層落實到位的,學生的學業負擔就相對減輕了,同時,也消除了一部分學生“學不會”的恐慌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