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芹堯
【摘 要】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信息化時空,應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是一種高效率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它以特有的圖、文、聲、像集于一體,深受老師和學生的喜愛。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在多個層面為語文學習提供支持。下面我就以小學語文的教學,依照新課程標準,談談多媒體技術在其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多媒體;小學語文;教學
一、利用多媒體突破時空,化難為易
語文教學內容豐富多彩,但有難易之分。多媒體電腦教學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以直觀、形象、具體等特點彌補言傳之不足,成為突破難點的“爆破筒”,增強學生的興趣。
(1)利用筆畫變形突破字型教學中的難點。如《美麗的公雞》一課有個生字“啄”,是本課字形教學上的難點,學生受先前所學“家”的影響,在書寫時往往會漏掉一點。于是我在教這個字時,先聯系課文提問:“啄木鳥為什么不跟大公雞比美?”學生回答:“啄木鳥要給老樹治病,啄去老樹身上的蟲子。”我接著說:“請同學們看清楚這個蟲子在哪里?”這時將屏幕中出現的“啄”字中間那點變成小蟲子,與點輪流閃爍出現。這樣既形象又直觀,學生書寫時再也不會忘了寫這一點了。
(2)借助動畫演示突破理解課文中的難點。如《狼和小羊》一課中,狼說小羊弄臟它喝的水,小羊反駁時說的話,是理解中的一個難點。這時,我設計插入了動畫演示,直觀、形象地展示了小羊和狼的位置、水的流向,輕易地突破了這個難點。
(3)借助動畫形象突破字義教學中的難點。理解重點字義、詞義是讀懂課文的關鍵。《小壁虎借尾巴》課文中的三個動詞“搖、甩、擺”分別寫出了小魚、黃牛、燕子尾巴的動作學生不易分辨它們的細微區別,是教學的一個難點。這時,借助動畫,使抽象的文字與形象的動作結合起來,達到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雙向交互作用,學生學得愉快,記得牢固。
(4)借助多媒體教學突破朗讀教學的難點。傳統語文教學過程中,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師不可回避的內容。語文教師不僅要充當“師”的角色,同時又要是“朗讀家”和“表演家”。但是語文教師要做到這一點是十分困難的。由于教師表現方式和方法的局限性仍然難以達到多媒體計算機的信息傳遞效果。如果運用多媒體計算機,這些問題將會迎刃而解。一方面,朗讀錄音是朗讀大師們給予我們的優秀作品,它用響亮、清晰的語言轉換了書面文字語言,恰到好處地再現了語言、節奏、格調乃至蘊含的情趣、意味,能給學生提供語言、節奏、語氣和語調等方面的示范。同時,錄音教材,還具有可重復的特點,因而運用多媒體來進行朗讀訓練,效果頗佳。另一方面,配樂朗讀,可創設意境,調動情緒,對學生領悟作品內容、把握作品主題具有積極的作用。還可以憑借現代技術向學生提供了動畫、圖像、解說、文字、音樂等多種信息,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能使他們更好更快更準確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難點。這就大大縮短了教學進程,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利用多媒體有助于學生對古代詩歌的理解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古代詩歌占有一定的比重。這些詩歌語言精煉,意境優美,寓意深邃。由于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表象儲備貧乏,對詩歌中所描繪的社會時代、人物思想、風土人情感到疏遠,因而古詩教學一直是小語教學中的一大難題。古詩教學中采用電化教學媒體并合理地運用,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想象能力,促進學生對古詩的學習理解,還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如古詩《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絕妙,但僅憑教師口頭講解,學生始終難以理解、體會。而錄像的恰當運用就解決了這一難題。教學時,教師先提問:“生”字是什么意思?詩人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緊接著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錄像,畫面上:草木蔥籠,蒼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巒疊障,而香爐峰此時正被煙霧籠罩,在陽光的照耀下,一團團紫煙不斷從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勝收,錄像將古詩中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的動態畫面,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學生學習興趣極為濃厚,他們積極觀察、思索,很快從香爐峰的云霧源源不斷地升騰的動態畫面中領悟到“生”字的妙處:“升”字僅僅只能看到煙霧升起,不一會就散去;而“生”字還含有“產生”的意思,這說明香爐峰始終處于云霧繚繞之中。通過此環節的教學,學生不僅理解了語言文字的表層意思,而且使他們體會到語言文字的深層含義及感情色彩。
三、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激發學生樂于寫作興趣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們不難發現有許多學生怕寫作文,寫作文時常是敲額頭、皺眉頭、咬筆頭,好半天也開不了頭,即使寫了也是三言兩語,且病句錯字連篇。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選用視聽媒體創設情景,強化學生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多媒體輔助教學蓬勃興起,使教學資源不斷豐富,將課堂教學引入全新的境界,它不僅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語文教學活動與多媒體的合理運用,改變了我們傳統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模式,這無疑是信息時代,教學活動的一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