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 李改婷
王小波是中國最具創造力的作家之一,他被譽為東方的喬伊斯和卡夫卡,無獨有偶,這位東方的“卡夫卡”也創作了一篇極具奇幻色彩的《變形記》。與卡夫卡小說灰暗陰郁的風格不同,王小波在這篇文章中延續了他幽默機智的風格,在看似戲謔的文字中追求著對性別差異的思考。
一、極具奇幻的敘述特征
《變形記》的整體布局就是奇幻的,它本身就是一篇現代主義文學的典范之作,文章怪誕新奇,描寫了一對戀人接吻之后互換了性別,用對方性別生活中產生的各種怪異、新奇的感覺,整篇文章都籠罩在奇幻甚至是荒謬的世界中。
當然,王小波這篇文章的奇幻還表現在一些細節事物的描寫上,他在《變形記》中這樣寫道:
她站在那兒等我,穿著一件發紫光的連衣裙,頭上有一團微微發紅的月白色光輝。那一點紅色是著急的顏色。我跳下自行車說:“你有點著急了吧,其實時候還不到。
她沒說話,頭上的光又有點發綠。我說:“為什么不好意思?這兒很黑,別人看不到我們。”
人物的心理,我們往往是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等相關事物表達的,但是在這篇文章中,王小波偏偏將人的心理外化到實質的東西上來——用一種看得見的外在的“光”的顏色去表達,這樣的表現手法直接突兀,令人過眼不忘,更顯文章的奇妙。
二、拉家常式的敘述方式
王小波的小說常常處于文學理論研究的邊緣地帶,一部分原因固然來源于他奇幻得似不食人間煙火式的怪誕,另一方面不能不說是來源于他與眾不同的敘事方式。
他的作品很少給人以“正式文學”的特點,所以在他剛剛出現在文壇的時候,是不為人理解的。他往往把人置身于一種故事的境界中,讓你覺得這不是一部文學作品,反而像是身邊的人在給你講一個身邊的故事,這種拉家常式的敘述方式使文章更容易被人接受。文章在兩人身體互換之后的敘述真實可感,讓人覺得這樣的事情真的在他身上發生過:
變成女人之后,我變得千刁萬惡,上午一小時就和她吵了十一架。我覺得屋里布置得不好,讓她移動一下,她不樂意,我就嘟噥個不停。后來又去做午飯,她買的菜,我嫌貴嫌老。……
這樣的文字中,除了“她”這個文字和當時的性別不符以外,還真是兩口子過日子的樣子,王小波對女性心理的把握可謂是恰到好處,這也正是我們要說的第三個問題。
三、性別錯位的敘事視角
王小波的小說有著自己獨特的地方,他自己曾經說過:“敘事沒有按時空的順序展開,但有另外一種邏輯作為線索,這種邏輯我把它叫做藝術——這種寫法本身就是種無與倫比的創造。”
《變形記》中男人和女人完全顛倒了,他從男人視角去判斷女人失去了意義,一個女性身體中的男性思維看起來是多么不倫不類,所以,主人公就必須服從自己的身體,使得意志也像女性靠攏。于是“他”扭捏、啰嗦,“他”變得多愁善感,愛掉眼淚,當對方很好地融入男性角色時,“他”猜疑善妒;當對方要在這樣錯位的情況中“辦壞事”時,“他”的表現無疑是一個很地道的女性,小肚雞腸甚至還懷恨在心——“我在黑地里哭了好久,想著不報她弄傷我之仇誓不為人。”
四、夢境般的的敘事結構
《萬壽寺》里王小波寫道:“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變形記》實際上就是一場充滿詩意的夢。文章開始是夢外,戀愛中的男女見面,說著一些不痛不癢的調情的話,然后接吻,接吻之后進入了夢境。因為夢境是不真實的,所以在夢里可以為所欲為——兩人變換了身體,可以說這是真實發生的事情,我們也可以將其解釋成戀人在接吻時進入的一個漫長的夢境。隨著故事的發展,兩人又變回了自己,于是夢境結束又回到了夢外。顯然,這樣的現實——夢境——現實的敘事結構是極具創造力的,同時也是王小波早期小說的一個顯著特點。
五、戲謔中追求思索的敘事藝術
周國平曾經說“他(王小波)的文章寫得恣肆隨意,非常自由,常常還滿口諧謔,通篇調侃,一副頑皮相。如今調侃文字并不罕見,難得的是調侃中有一種內在的嚴肅,鄙俗中有一種純正的教養。”
當時的時代人們大都談性色變,社會的壓抑和人本能的追求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定的矛盾,于是一批人紛紛在那種畸形的社會中尋求出路,而最先反應的就是人本能的追求。所以針對當時一些人的批評,王小波回應道:“現在可以談談為什么別人說我的作品格調低——這是因為其中寫到了性。因為書中人物 不是按順序干完了格調高的事才來干這件格調低的事,所以它得分就不高。”
相對于《黃金時代》來說,本文的描寫是隱晦的是清新的,但是文中依然在戲謔的語言中較大程度地宣揚了他對人性的要求:
……不知為什么,我覺得她的身體十分討厭。在那婀娜多姿的曲線里包含著一種令人作嘔的味道,豐滿的乳房和修長的大腿都很使我反感。
要當一個女人,應該遠離淫穢。我希望臉上爬滿皺紋,乳房下垂,肚子上的肉搭拉下來,這才是新中國婦女應有的形象。招引男人的眼目的,一定是個婊子。我覺得我現在這個形象和婊子就差不多。
在當時,人們對美的認識顯而易見是不正常的,王曉波用反諷的手法闡述著自己的審美原則。他時刻沖擊著當時社會的“道德”底線,讓人性在壓抑中得到真正的解放,實現其反抗的最終目的。
同時,王小波還對人性的要求不僅僅是本能上的,還有著更深層次的思索:
……男人和女人之間天然不和,她們偶爾愿意和男人在一起,而后就開始折騰起來,向男人發泄仇恨。到現在為止,我們夫妻和睦,可我始終防著她一手。
這是文章的結尾,也是作者對人性的不斷思索。人和人之間的交往,尤其是異性之間的交往,常常都是一個模式,如何維持相互之間的和睦和諧?“防人一手”想來也是最佳的解決辦法吧。
(作者單位:劉 磊,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李改婷,河北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