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當延安城管跳起踩踏他人頭部的視頻剛在網上曝光時,微博上就有人斷言又是“臨時工”所為。果不其然,官方回應此事時,“臨時工”再次成為主角。近年來,“臨時工”違規執法、暴力執法、上班玩游戲等事件時有發生——頻繁出現在人們眼前的“臨時工”,其實在現實中普遍存在,不僅在眾多政府機關里存在,就是在不少企業里,也存在著“臨時工”。
“臨時工”從哪兒來
與“臨時工”相對應的是“固定工”?!芭R時工”一般是指企事業單位臨時聘用的短期工人,也包含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里的非在編人員。然而,隨著我國勞動合同制的推行,尤其是在1995年《勞動法》實施以后,“臨時工”已經完成其歷史使命,退出歷史舞臺。換言之,自從1995年1月1日起,在中國勞動法律體系里,就已經不再存在“臨時工”一說了。
既然法律上已經不存在“臨時工”,為何在實踐中還有大量的“臨時工”存在呢?筆者認為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用人單位為降低用人成本,有意無意將“臨時工”排除在了《勞動法》保護的范圍之外,不給這些“臨時工”相應的法定權益;第二,是我國勞動立法太過理想化造成的。實際上,嚴格按照目前的勞動立法體系操作,“臨時工”也是應該受到保護的,但在實踐中,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只是用工一兩個星期甚至一兩天,也要求用人單位依法簽合同、繳社保,顯然缺乏可操作性,徒增企業用工成本,浪費社會資源。
“臨時工”的歸屬難題
“臨時工”該歸屬于目前法律體系當中的何種用工模式呢?
有關政府部門、事業單位里的“臨時工”,根據《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及國務院有關文件的規定,大多屬于勞動合同用工或聘用制用工,而企業里的“臨時工”,則根據具體情況會歸屬到短期勞動合同用工、勞務派遣用工、非全日制用工等類型中。
企業使用“臨時工”,不外乎以下幾種情形:
第一,企業因為生產經營的需要,臨時增加一些員工提供勞動,這些人員在企業的時間很短,一兩個月、一兩周,有些甚至是一兩天。若與這些人員簽訂合同,用人單位認為太麻煩,且增加成本,故在有意無意之下,將這些人員界定為“臨時工”——不簽合同、不繳社保、不繳公積金,只是根據工作完成情況,支付報酬。實際上,按照《勞動法》相關規定,這些人都是與企業形成短期勞動關系的人員。而簽訂勞動合同用工這一形式,并不受時間長短的影響。因此,本情形下的“臨時工”實際應歸屬到勞動合同用工這一主要用工形式中。
第二,有些企業在臨時需要增加人員時,并不會自己去直接招聘員工,而是與第三方合作,以勞務派遣的形式進行操作。加上《勞動合同法》中明確規定,勞務派遣應當在“臨時性、輔助性、替代性”崗位使用。因此實踐中,也有一部分單位將勞務派遣員工視為“臨時工”。
第三,根據《勞動合同法》的相關規定,所謂
“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時計酬為主,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4小時,每周工作時間累計不超過24小時的用工形式。在這種用工模式下,企業可以不與員工訂立勞動合同,可以不繳除工傷保險以外的其他社保,可以隨時終止雙方的關系而無需支付任何經濟補償……企業對這類人員的使用相對比較靈活機動,因此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將這類非全日制用工稱為“臨時工”。
第四,有些企業,特別是有“編制”的國有企業,將所有不是勞動合同用工模式的員工統稱為“臨時工”。換言之,這些企業中的“臨時工”,就是指非勞動合同用工模式下的勞動者。
因此,對企業來講,在涉及“臨時工”的管理時,不能想當然地處理,否則很可能踩到法律的雷區。
“臨時工”身份難扶正
企業之所以會將前述幾種情形稱為“臨時工”,或多或少都是對雙方關系的性質存在一些理解上的誤區。其實,我國屬于成文法國家,且在勞動立法體系中對雙方關系的界定采用的是嚴格法定式,各方的意愿會影響到雙方的關系,但并不起決定性的作用,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還在于能夠反映雙方關系的相關客觀事實。若相關證據顯示雙方存在事實勞動關系,那么,即使企業方并無建立勞動關系的意愿,法律最終也會將雙方的關系界定為勞動關系。
只有搞清楚這一點,企業在面對臨時性用工時,才能從理念上正視這個問題,從而避免一些想當然的操作,也才能避免“臨時工”這一非法定用工模式頻頻再現。
另外,企業想要解決好“臨時工”這一歷史遺留問題,需要對我國目前的用工模式進行深入了解,并掌握各種用工模式的特點、法律規定及操作要點。大致來講,目前我國主要的用工模式有五種:
勞動合同用工。這種模式完全依照《勞動法》進行調整,有嚴格的法律體系規定,用工須訂立書面勞動合同,需要依法提供勞動保護,執行法定的工作時間,繳納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離職需要有法定理由,一定情形下還需要支付經濟補償金……因此,實踐操作中,勞動合同用工的操作要點也特別多,特別細。
非全日制用工。由于法律規定非全日制用工可以不簽書面合同,不繳納除工傷以外的社會保險,離職沒有特別限制且無需補償,所以,在這種用工模式下,人員流動性非常大,操作時就需要注意在流動性大、潛在勞動力資源豐富、培訓周期短的崗位來使用這種用工模式。同時,雖然非全日制用工可以不訂立書面的勞動合同,但在實際操作時,若不簽訂書面合同,就極有可能造成雙方對工作時間方面的約定出現理解分歧,從而給企業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因此實際上還是需要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
勞務派遣。勞務派遣的特點在于“用工的不招聘,招聘的不用工”,其勞動關系與勞動力的使用權是分離的。而根據今年7月1日開始實施的《勞動合同法(修正案)》中的相關規定,勞務派遣“只能在臨時性、輔助性或者替代性崗位使用”,且不得超過一定的用工比例,同時,勞務派遣過程中,被派遣勞動者應當與本單位勞動者享有同工同酬的權利。這就決定了實際操作中,企業必須對本單位的所有崗位進行梳理,界定出相關的臨時性、輔助性、替代性崗位,并嚴格控制勞務派遣的人數,使用過程中,不能因為員工的身份不同,就讓其享受不同的勞動報酬。
業務外包。發包方將自己不擅長但又分散自身管理精力的業務,或者風險、成本比較高的業務,外包給第三方完成的一種用工模式。這種用工模式的特點就在于,發包方與承包方的員工不產生任何直接關系,而是由承包方自行管理自己的員工,發包方只與承包方發生公對公的關系。這也是實際操作中需要重點關注的。
民事雇傭。目前常見的是全日制在校學生的實習與退休人員的聘用兩種。這兩種人員在使用時,關鍵在于身份的界定,實習只能是全日制在校學生,而退休人員應是真正依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的人員。同時,在使用這兩類人員時,要注意為他們購買一份商業保險,以減少發生“因公受傷”的有關風險。
將以上幾種用工模式區分清楚,企業管理者才能在后續操作中真正理解“臨時工”的歸屬問題,也才能在處理臨時性用工問題時,靈活、準確地運用各類用工模式,而無需再面對“臨時工”所帶來的困惑及法律風險。
要想真正管理好“臨時工”并非易事,還要更多地寄希望于立法者能夠盡早完善我國的勞動立法體系,對于短期的臨時性用工做出相應的特殊處理,在保證勞動者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平衡企業的利益,避免前述尷尬局面的繼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