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軍
【摘 要】從課程的教學形式、實踐操作訓練、評價方式轉變等方面,探討如何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進行改革,最終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達到職業教育的真正目的。
【關鍵詞】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方向
現在一般的應用操作、文字處理已經成為一種必備的基本技能。在中職學校開設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很有必要。但是,計算機教學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給我們提出了探討的課題。在此,我就計算機基礎教學課程在中職教學的方向,發表一些看法。
一、教學形式
1.現代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由教師、學生和教材這三個要素構成的,現代化教學環境中增加一個教學媒體要素。從系統論的觀點考慮,幾個要素不是孤立地拼湊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聯系而形成的有機整體。
2.探討想法
計算機課程的教學要深入細化課程設置,充分了解學生興趣,專業需求的基礎上對課程進行合理的科學劃分。在課堂中,努力創造一個情景問題,為學生布置任務,學生與老師進行討論。通過這樣一個方式,達到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可以進行資源的共享和交流,而對于學習中的疑問,學生可以通過留言回復等方式得到教師的及時答復。
二、教學方式
在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最大學習興趣,采用的教學方式要能讓學生由被動變主動。
1.教學內容與教材
教授給學生的知識,應當選用合適的知識點。也是因材施教轉變為因人施教,不好高騖遠,讓學生掌握適合自己能力的知識才是最大的出發點。從學生自身讓其充分理解。中職教育的發展遠遠落后于計算機的發展,很多學校都是選用的高職教材,由于教育的目標不一致,使得很多學校的學生產生了厭學情緒。本人認為應該開發校本教材讓學生使用。在適當的目標下,有選擇性的選用其他教材。
2.加強自我學習能力
在計算機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明白計算機是一門新興的學科,知識更新快,在學校所學習的只是計算機方面最基礎的知識,一定要加強自學能力。
三、動手能力
計算機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中應以實訓課為重點,使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從知識的被動接收者變為主動參與者和積極探索者,從而更直觀地掌握教學內容,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機地結合,切實提高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動和維持學習者學習興趣和動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競賽,讓學生掌握操作技能,并能更好的對計算機知識做到學以致用,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四、評價方法
中職學校學生綜合素質較差,學習能力弱,這就使我們要去尋找一種適合中職學生的學習評價方式,既不使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又能從一定程度上客觀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我們可以借助傳統的一部分,又要以操作實踐為主,讓中職學生有自己的特點,不能和普通高中學生混為一起。才能讓中職學生真正有自己的長處與優點。
綜上,教師應該改變傳統觀念,積極學習新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探討式教學,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使學生主動建立起知識和能力個人結構。全面掌握教材,篩選出教學的重點、難點,精心組織教學內容。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把理論和實訓操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學習計算機知識的能力得到提高,真正做到有自身特色的中職生。
參考文獻:
[1]鄭少仁,王海濤,趙志峰等.計算機教育論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李宏升.計算機教育論集 .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
[3]楊青,淺談高職教學中計算機應用基礎教育的改革 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
[4]秦海.職業化思想在計算機教育中的運用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