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紅
有人說:“遠遠地,學校是一處風景;遠遠地,學校是一種希望。”教育理應是一項讓師生變得越來越美好的事業(yè),但是,美好的教育在哪里呢?
同仁之美
在櫻花、桐花相繼開放的季節(jié),我們來到了臺灣,本屆“兩岸四地暨新加坡創(chuàng)意語文教學交流活動”在臺中教育大學音樂廳內如期舉行。兩天時間里,8場典范教學示范演示,彰顯著五地教師對語文學科的不同理解,也激蕩著兩岸四地語文教師共同的母語情懷。場內,主持人、評點教師、演示教師和觀摩教師之間個性地探究,激烈地辯論、真誠地回應;場外,春光不時攜著春雨,有聲地滴瀝,無聲地滋潤。
更可愛的是同行者。幽默風趣的郭銘輝老師,身為特級老教師,幾近退休卻無半點陳年之氣,仍是滿滿的童真與歡樂。厚重深刻的唐建新老師,評點時一語中的、入木三分,在尖銳的批判中傾注著對后學者的呵護,那濃濃的家鄉(xiāng)口音是每個人都有的兒時記憶。儒雅博學的馬新民老師,能夠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在《落花生》一課中傳遞兩岸四地情,以執(zhí)著詮釋壯年的最佳生命狀態(tài),求真而不好斗。內斂真誠的薛強老師,言與行皆敏捷簡約,在受眾的渾沌糾結中妙手撥開云霧,還與會者一個更清晰的思路、更清醒的自我意識。深沉而不失親切的葉健剛老師,像小說中失散多年的大哥,他只微笑著看大家沉思與辨析,是一位守望者的姿態(tài)。順道乘著雅興而來的王大績老師,育人理念不僵化、不陳舊,在他那里,歲月沒有留下滄桑,只有人與智慧的交融。來自華南師大的周小蓬老師,來自深圳的姜東瑞、王愛娣老師,來自珠海的謝萬勝、鄭文佳、湯鳳珍老師等等,無不傳遞著美與善良。還有,促成此次交流活動的靈魂人物容理誠老師,他睿智而從容,如水一般流動不凝滯,如水一般包容著萬物。
大家在場內聆聽思考,在場外延伸思辨。身處其間,我恍若覺得美好就在這里。但是,“曲終人散”之后呢?少年才子曾經感嘆:勝地不常,盛筵難再。當年王勃的路過和我們的專心前往肯定是有區(qū)別的,萍水相逢和有心相約也一定是不同的。懷揣美好,我們在他鄉(xiāng)尋找,在這里發(fā)現(xiàn)。如若領著這一份發(fā)現(xiàn)看看同仁,再想想自己,在生命的歷程中獲得更多的沉淀,再次聚首時,會是怎樣的美好的情境呢?
成人之美
此次到臺灣,源于蕭建智老師。去年七月,第五屆“兩岸四地”暨新加坡語文教學交流活動在澳門舉行,那次交流會中,我們聽了來自臺灣的蕭建智老師的一節(jié)課,他與澳門小學生一同分享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在那節(jié)課中,蕭老師用吟唱的方式串聯(lián)課堂,帶領小孩子追隨作者和臺灣一代人的思鄉(xiāng)情懷。最簡單的課,是最美的課,也是最震撼人心的課,他帶領我們拋去各色理念和形式,回歸質樸。大家不約而同地想到,去臺灣看看吧,看看那里的教育。
然而,這有多難!沒有行政主辦的力度,沒有經費的支持,這能成行嗎?
美好的四月,當我們坐在臺中教育大學求真樓的音樂廳內,可以看到該校語文教育學系彭雅玲主任的有序安排,可以看到臺中文山國小、仁美國小、立人國中、順天國中等學校的全力協(xié)辦,可以看到從香港、澳門、新加坡趕來的資深教師……是蕭建智老師的誠意促成,讓這些力量匯集到一起。我們每個人在現(xiàn)場都可以看到他:看到他給演示者照相,給大家錄像;看到他叮嚀參加演示教學活動的國小和國中的孩子們,演示結束時給孩子們褒獎和鼓勵;看到他張羅大陸參訪團的午間工作餐,回答大家的每一個詢問……他已近退休年齡,高而瘦的身材,始終在忙碌著,始終笑著。你可以感受到,他滿心歡喜著自己的工作,自由而單純地愛著教育。
夫子曾言“君子成人之美”。現(xiàn)實其實已經給了我們的生活太多必須去完成的事情,再多一件都很添累,都是麻煩,這是我們的思維方式。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多少本可以去做、本應該去做的事情就是因為“嫌煩”而撂下了。因為有蕭老師的成全,美好得以生成,而美好的教育就是成全人的教育。
里仁為美
去臺灣之前,我關注到這樣一則報道:兩岸三地高中語文教學研討會2012年11月3日在臺北舉行,逾百位語文教師通過教學經驗分享、教案研討等方式,正視兩岸三地語文教學面臨的困境,呼吁讓語文教學回歸生命教養(yǎng),共創(chuàng)語文教育的“心視野”。用生命去影響生命,這樣的教育才是美好的。
從臺灣返回,又被柴靜主持的《看見》欄目吸引。那日《溫柔的堅持》播出,談的是臺灣的融合教育,特殊兒童與普通生共處互助,特殊生得到尊重悅納,普通生得到的成長更多。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即使一個人被視為不可救藥、令人絕望,在他能夠被溫柔對待的時候,他的心靈中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生命的觸動與交流引發(fā)教育的美好。
回味臺灣的聽課感受,會自然地想起一個人——臺中立人國中的校長胡金枝女士。她博士畢業(yè),體驗過從小學到大學各個階段的教育教學,最后她覺得國中這個階段(相當于內地的初中)的孩子最需要陪伴,所以她選擇在此處停留下來,去實踐自己追求的教育。在評點澳門教業(yè)中學賀誠校長的課時,她說道,我們都是生命的共同體,教育是以智慧啟發(fā)智慧,以生命感動生命。
在這里,我感受到更多的調節(jié)、協(xié)商、和睦、關懷和幫助。而這些友善的思維方式,一個人是做不到的,一定是一群人的相互體諒。愛,得以感染和傳播。
子曰:“里仁為美。”李澤厚先生解釋為:居處在仁愛的鄰居鄉(xiāng)里中才是美。今天的我們,一定期待這樣的美麗,那么如何去革除源自個人主義和機械型集體主義的弊病,如何去稠密我們身邊的人際關系和人道情感?以情為體,此世間生活即為美、為善,不必去追求來世,不必去翹首彼岸。那么,讓我們回到這個充滿人間情愛的現(xiàn)實世界,一起來創(chuàng)造美,傳遞美。
美好的教育在哪里?有一群人在尋找。也許正如蘇格拉底和學生實踐的那樣,快樂在尋找中,美好也在尋找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