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紅梅

容老師的一課《賣油翁》從誦讀開始,先用聽的方法檢測一下學生對這篇課文理解的水準,接著通過讓學生齊讀、個別讀,并在此過程中予以評價、指導,最后教師示范讀的方式,讓學生的誦讀水平達到準確、流暢的程度。接著以提問搶答的方式,讓學生把文言句子翻譯成白話句子,這些文言句子包含著課文的重要知識點,比如重要的實詞、虛詞、句式等。第三步是讓學生把剛才學到的重要知識點還原到文言文當中去,把白話文句子翻譯成文言句子,這是初步的學以致用。第四步是由老師帶領學生把整節課學習的重要文言知識點整理出來,分類歸納,以期讓學生形成清晰富有條理性的知識體系。課堂的核心內容是容老師給學生一段自己編寫的白話文,并巧妙地把整節課學到的重要知識點遍布在一篇白話文段落中,讓學生根據本節課所學將其翻譯為文言文。
這堂課好,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我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容先生舍棄了許多繁瑣形式與技巧,務求簡約、實用,瞄準了文言文教學的核心價值。
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文言文教學目標有具體的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p>
可見,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目標是“讀懂”并學以致用。容理誠先生正是把握住了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和文言文教學的核心價值,沒有受當下對語文“人文性”過分關注的影響,把主要精力和著眼點放在文言基礎積累和文言語感的涵養上,采用最切實有效的誦讀法和文白對譯法,讓學生在誦讀中理解,在誦讀中發現問題,在誦讀中涵養語感,然后又在文白對譯中積累文言詞匯,學以致用,讓學生自學、樂學,成為主動的學習者,而非被動的接受者。
我們深知文言文教學的價值是文字、文章、文化等多層面的,而文字層面是最基礎最核心的層面,如果這個層面還沒有搞清楚,還沒有弄懂,就在文化、審美的層面去挖掘,去拓展,去生發,無異于平地起高樓,無異于“快步跑進社會主義”,可能表面上看起來課堂豐厚深刻,熱熱鬧鬧,其實不過是凌空蹈虛,緣木求魚,學無所得。
所以說,關于文言文的教學,我們首先應該把目標降下來,不要好高騖遠,不要舍本逐末,而是應該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踏踏實實,做好基礎工作,把握住文言文教學的核心價值??梢砸悦科x文為起點,勾畫標注,查閱工具書籍,切實弄清初讀時不甚明了的實詞虛詞的具體含義和用法,重點標注一些用法特殊的字詞,摘錄一些句式特殊的句子,識記一些關乎古代文化常識的語匯,并強化誦讀,在反復的吟誦中培育良好的文言語感。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展開。
一、讀:品味音韻,體會情感
我們知道,課本上所選的文言文都是經過千百年時間淘洗而流傳下來的膾炙人口的奇文,是詩文中的極品,是古典文學的精華,而對如此精彩的文章,不讀就不足以體味其精妙,不讀就不足以領會其神韻,不讀就不足以涵養性情、積淀思想,所以說,讀,應該是我們學習文言文的第一步。很多文學巨子、國學大師都是在涵詠誦讀古代典籍和詩詞中成長起來的,魯迅、蔡元培、王國維等都曾在少年時期對文言經典反復誦讀,甚至達到倒背如流的境界。但審視一下我們的高中文言文教學,我們要求的不是朗讀,不是誦讀,而是背誦,當然,背誦并沒有錯,可背誦的出發點是錯的,它是出于世俗功利的應試目的,這樣背誦就失去了它原本的價值,僅僅成為了一種機械的記憶,無效的重復。當學生在搖頭晃腦中對文言篇目反復背誦時,當學生在練習本上反復抄寫時,語言的精妙和節奏的優美隨著時間消失殆盡,當學生學習文言文僅僅是為了應付老師抽查而不得不忍受的苦差事,僅僅是為應付考試的功利需要時,文言文在中學教學中就完全變了味,沒有了音樂的優美,有的只是枯燥的重復;沒有了思想與品位的淘洗,有的只是單調的練習。
容老師正是意識到了誦讀的重要性,才會將誦讀貫穿整節課的始終,以讀促解,以讀促譯,以讀促用。本來文言文是講究韻律,節奏感極強的,它在平仄交錯中,跌宕起伏,極富樂感,讀起來朗朗上口,回環往復,抑揚頓挫。特別是文言虛詞,它豈止是語法之作用,它灑遍文中,宛如真氣游走,給文言文帶來語氣、語速、語調的變化,使文中充滿人性的氣息與靈動,充滿自然之美。
比如《賣油翁》中: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兩個“乎”字豈止是句末表疑問的語氣詞,兩個“乎”字的并用,如連珠炮般射出,不僅表現出康肅突然被一個賣油翁看不起急于辯解的心理,而且反映出康肅傲慢、無理、輕視的態度。再比如《離騷》中:“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一個“兮”字帶來語調的延長,語速的舒緩以及語氣的抒情,我們仿佛能看到屈原眼中流露出的對祖先的崇敬與自豪,仿佛能感受他喊出這句話時又是多么的激動。而下一句“朕皇考曰伯庸”則是一種語氣的停頓,與前面的延長抒情形成對比,給文氣一種高低起伏之感。
再看杜牧的《阿房宮賦》開頭第一句:“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p>
開頭就不同凡響,如凌空突兀而來,灼人耳目。暫且不去管它內涵如何豐富,情感如何激烈,作者藝術概括力如何了得,單其音節、語調就氣度不凡,真是高低錯落,長短變化,氣象萬千,工則對仗嚴整,散則韻味十足,讀之,朗朗上口,節奏感極強,給人一種泰山壓頂之勢,奔雷激蕩之威,即能感受到六國其亡也忽焉,秦朝其興也勃焉。秦皇一掃天下之豪邁,阿房宮興建之宏偉,躍然而出,作者此等筆力,此等匠心,如何不讀之。讀之,詩情畫意,音樂之美,一齊涌來,令人心胸開闊,心神俱爽,忍不住為它拍手叫好。
二、譯:積累字詞,構建網絡
文言文學習,首先從讀懂文章開始,想讀懂文章必須學會翻譯,要想能夠翻譯,必須積累足夠的文言詞語,就如同學英語積累單詞一樣,字詞積累得越多,掌握得越牢固,閱讀翻譯文言的能力就提升得越快,但我們的文言文教學不能止于知識的傳授、重點字詞的翻譯和積累,我們要構建一種科學的合理的文言文教學體系。容老師就是抓住了文言文教學的基礎和關鍵,從誦讀、翻譯課文著手,從讓學生積累文言知識點出發,最后歸結于讓學生建立清晰、富有條理的知識體系,養成良好的文言文學習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我們知道,表面上高考考的文言文都是課外的文段,實際上幾乎所有的考點、知識點都或直接或間接地來自課內。學習時,教師應該首先有這樣的意識:帶著學生把課內的知識進行梳理、歸納,讓它們結成網、長成樹,并借助每一篇古文練習、講解的機會,讓學生一邊回顧知識,一邊調動靈動的思維,分析上下文來推理,來思維,來猜想,將課內知識遷移到課外,形成閱讀能力。比如,“之”常見三種詞性,七種意義,出現一種講一種,出現第二種,又編入知識網,同時復習第一種,像滾雪球一樣,等到第七種出現時,有的已經復習七遍了。在初步形成“之”這個虛詞的知識框架時,舉例時要特別注意兩點:一是例子全學過,復習時也是固定的例子。因為固定的例子有助于學生理解、記憶;二是例子要典型,因為虛詞這一題有時每項的第二句來自課內,教師可以憑自己的經驗舉那些出現頻率較高的例子,以及容易誤解的例子。比如:“郯子之徒”,這里的“之”易誤解為“的”,而實際上應解為指示代詞“這些”。
此外,在梳理時要注意的第二點是:不要過于繁雜。一個“以”字,古漢語詞典中關于它的用法有好幾頁,講太多條學生理解不了,記不住,或者互相混淆,等于沒講。老師要憑自己的經驗幫助學生梳理那些常見、??嫉膸追N,特別容易混淆的要重點辨析。比如“以+名詞”,翻譯為用、拿、憑、把,“以爾車來,以我賄遷”;“以+動詞”,翻譯為用來,“乘彼垝垣,以望復關”。
最后,要注意的一點是:不斷重復。有時候,重復是最好的老師,不斷地重復,學生才能不斷地記憶,這一點教師要有耐心。先回顧某個詞已經講過的常見用法、意義,再讓學生結合此時的語境來辨析,教師適當引導他們在猜讀時如何利用語境,形成一種有足夠思維機智參與的活的動態的課堂。
當然,簡潔、干凈、典雅、形象、傳神的文言文,對培養學生積極的鑒賞態度、良好的審美趣味、高雅的藝術趣味等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和作用。我們并無抹殺這些價值的意思,更不反對從文化、審美的角度深入挖掘文言文教學的價值,而是希望我們的文言文教學把握住文言的核心價值,培養學生基本的文言文學習能力。而非花拳繡腿,表面上看起來美麗動人,境界高深,實則金玉其外敗絮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