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英
摘 要:廣西的民俗藝術種類繁多,如壯族民歌、壯劇、壯錦、侗族農民畫、刺繡、織染、北海貝雕、東興石雕等,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氣息,反映了廣西少數民族文化心理特征,承載著廣西地區民族獨特的歷史。民俗藝術就其現實教育功能而言,是理解民族審美理想和民眾情趣喜好的具象引導,是把握地方藝術特色的重要依據。利用本地資源加強地方課程資源開發,發揮地方藝術教育資源優勢,以地方和民間藝術教育為切入點,在現有的條件下有效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培養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對廣西民俗藝術傳承教育課程研究也是對大學藝術設計課堂知識外延的有效補充。
關鍵詞:民俗藝術;地方課程;開發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1-0293-02
民俗藝術,是指民間形成的非實用的、可供人們當作文化欣賞的各種技藝。主要包括像說唱一類的口頭文藝、舞蹈、民間音樂和戲劇,以及像繪畫、雕塑、剪紙等多種造型藝術形式。民俗藝術是與生活最直接的觸點,始終保持著藝術本原的質樸和純真,伴隨著人類的生存,協調著人們的生理情感與社會尺度之間的關系,構筑著勞動者的精神世界。
一、廣西民俗藝術課程資源開發現狀分析
地方課程是相對于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而言的。一般是指各個地方自己開發、設計、實施和有鮮明的地域色彩的課程。國內地方課程資源開發和改革基本遵循“面向本土、來自本土、服務本土”的原則,利用當地的教育資源,重視省情教育和當地文化教育,分為“通用課程”和“專題課程”,以選修課和必修課兩種形式實現。如湖南省在人文精神地方課程中設置有湖湘文化,在實踐能力地方課程中設有民間體育課程,河南省自主開發管理的地方課程中包括省情教育內容,遼寧省開設遼寧工業與經濟課程、遼寧體育與藝術、遼寧民族等課程,山東省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本省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特點優勢開設齊魯文化課程,為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突出地方課程的地域性、本土性和針對性、實用性等特征,彌補了國家課程的內容不足,開闊學生的視野。廣西民俗藝術課程作為地方課程資源,成為校本課程和國家課程的有效補充,在課程開發時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思想觀念陳舊,對已有地方課程資源的挖掘和利用不充分,不夠深入,豐富的課程資源未能被充分發掘出來。廣西少數民族眾多,具有顯著的區域特征,各地都蘊藏有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它們是構成課程的潛在材質。以往的課程活動卻忽略了這點,至多也僅是在“鄉土教材”的層面來理解它,多流于形式。缺乏地方課程開發意識和能力,習慣于按照教育部規定的課程計劃進行課程管理。二是對民俗藝術課程理解深度不夠,課程開發理論基礎非常薄弱,地方課程開發的價值沒有得到普遍認同,涉及課程資源范圍狹窄,缺乏民族地區特色,地方課程開發經驗不足,實踐能力較弱。三是忽視學生和學校之間的個體差異性,課程管理體制過于一致性和標準化,課程設置單一,教學內容陳舊,不符合素質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的要求。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開設民俗藝術地方課程成為藝術設計特別是工藝美術設計重要外延,使知識更加全面化,系統化,全面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使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得以傳承和發展,滿足學生個體全面發展的需要。廣西民俗藝術地方課程的開發體現了國家重視對少數民族傳統藝術文化的傳承,重視教育與生活的必然聯系,是發展地區特色的新契機,保障和促進課程適應不同地區的需要,地方課程設置要結合當地特色進行,推動地區經濟的飛速發展。
二、廣西民俗藝術地方課程開發措施
廣西有著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和內容獨特、類型豐富的民俗藝術資源。優越的自然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我們探索鄉土藝術課程資源的開發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如何將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藝術發掘整理成便于學生學習、探索和教師教學研究的民俗藝術課程資源體系,是高校地方課程資源開發的首要任務。開發廣西民俗藝術課程主要措施有:一是完善民俗藝術地方課程目標體系,增加教育經費投入。加強教材編寫工作,明確地方課程管理主體職責,建立完善地方課程評價體系。二是確立多元文化課程觀,摒棄單一的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才是教育資源的狹隘思想,對民俗文化資源采取包容、開放的心態,以多種形式的地方文化藝術為基礎,并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開發高質量的具有實效性的地方課程,使傳承本地區文化成為一種自覺行動,彰顯學校學科辦學特色。三是創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共享信息庫。長期以來,課程分科而治和忠實執行國家課程意志的習慣使獨具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沒有進入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學校師生的視野,致使地方課程建設由于缺少課程資源的支持而流于形式,陷入膚淺。抓住地域特色,有效地統整地區課程資源,創建廣西民俗藝術課程資源區域共享信息庫尤為重要。四是引入院校合作機制。搭建合作交流平臺,與地方各教育機構有工作業務上的密切聯系,便于溝通協調,形成課程資源開發的合力。總之,廣西民俗藝術課程建設應根據國家民族政策和地方文化教育特點,針對廣西民族特色同時兼顧民族地區社會發展和學生個體發展的全面需要,“科學設計課程開發方案,合理并有針對性地選擇課程資源,讓學生參與課程資源開發,增長知識,提高能力,體現過程,掌握方法,課程資源開發成為綜合實踐學習”[1]。立足于當地的文化藝術資源,以課堂教學為主要手段,利用豐富的地方和民間藝術樣式來豐富教材的內容,使學生能夠接受到更適合自己的、更有實效性的藝術教育。學習地域文化,“不僅懂得如何保存生活,而且更懂得如何創造生活”[2]。要把握好傳統和現代的關系,挖掘傳統民俗文化元素,用現代的眼光審視和傳承地方民俗藝術。
三、充分發掘和利用地方傳統民俗藝術形式,推進高校課程建設
廣西地處西南歷史悠久,擁有壯、瑤、苗、侗、毛南、回、京、彝、水、等11個少數民族,民間歌舞成為民俗藝術的其中一種表現形式。廣西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用歌聲贊美勞動,用舞蹈表現生活,逐漸形成了各自的藝術風格。藝術形式繁多,內容豐富。壯族的山歌、瑤族的長鼓舞、侗族大歌、侗戲,毛南族的儺戲、桂劇、彩調等藝術形式豐富多彩,蔚為壯觀,生動表現了富于活力的感性形象,在高校開設廣西少數民族民間歌舞鑒賞類選修課程可以開闊視野,使學生在欣賞這些藝術作品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得到少數民族民間優秀文化的滋養,在審美愉悅體驗氛圍中,激發學生創造性的形象思維,注意課程資源拓展途徑的科學性和實效性,使此類課程在校園文化及活動中得以滲透,豐富校園文化建設。廣西的石雕、貝雕等民間工藝也久負盛名,北海貝雕圖案結構藝術化,從平面貝雕到立體貝雕,不斷傳承創新,成為廣西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東興石雕已有一百多年歷史,題材豐富造型多樣,富于變化。合浦的牛角雕造型氣韻生動,構圖上虛實相間、疏密有致,藝術感染力強,采取圓雕、浮雕、鏤空、鑲嵌等傳統雕刻技法,是一種地方文化的傳承。根據以上特征,在高校開設廣西少數民族雕刻藝術課程,使學生全面了解地方民俗文化,在實踐中繼承、創新。“欣賞民間雕刻作品,了解制作方法,步驟,感受它的造型美并嘗試制作,傳承民間藝術。”[3]立足于當地的民俗文化藝術資源,以課堂教學為主要手段,利用豐富的地方和民間的比較成熟的藝術樣式來豐富教材的內容,使學生能夠接受到更適合自己的、更有實效性的藝術教育。另外,少數民族銀飾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從花樣百出的造型紋樣中能體察出深遠的文化寓意和濃郁的地域特色,新穎、獨到的設計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人們在用銀飾裝扮生活的同時,通過諧音、隱喻、寓意等手法,將祈福納祥的主題進行含蓄地表達,充分展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神靈的崇拜敬畏。廣西三江農民畫作品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表現濃郁的民族性、鮮明的時代性和獨特的地域性,在民族人類學、民族審美學等方面都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融水苗族蠟染的圖案古樸典雅,以對稱而多變的布局、夸張而得體的構圖,靈動而自然的線條都包含著深刻的意蘊,在隱語式文化符號中記錄著他們悠久的歷史,對圖騰的崇拜和理想的追求。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和濃厚的裝飾趣味,傳統的壯錦圖案、紋飾生動精美,結構嚴謹,以蝶戀花、雙鳳朝陽、福祿壽喜等吉祥圖案為主,色彩斑斕,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侗族的紡織、刺繡紋樣多采用喜鵲、楊梅等花鳥紋樣,含富貴吉祥之意。注重表現整個圖案各種形象的和諧統一,意象圖案的表現手法富有浪漫主義情懷。由此可見廣西民俗藝術形式多樣,紋飾或具體或抽象,或簡潔或華麗,或精致或粗糙,各具特色。在教學中探討少數民族民俗藝術的審美特征、造型規律、藝術精神以及形式因素等廣闊領域,融入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為設計專業服務,成為設計專業知識的重要外延。此類課程可以以專業必修課形式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如針對高校服裝設計專業可以開設廣西少數民族服飾文化鑒賞,首飾設計專業可開設廣西少數民族銀飾藝術等課程,成為校本課程的補充,廣西民俗藝術地方課程的開發體現了國家重視對少數民族傳統藝術文化的傳承,重視教育與生活的必然聯系,是發展地區特色的新契機,保障和促進課程適應不同地區的需要,地方課程設置要結合當地特色進行,推動地區經濟的飛速發展。
通過研究廣西民俗藝術如少數民族服飾藝術、種類繁多的工藝美術、剪紙、雕刻、刺繡、織染、編織、農民畫等指導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資源開發。從課程改革出發,以多角度論述如何充分發掘和開發豐富的民族文化作為地方課程資源,建構有地方特色的課程體系。形成對廣西民俗藝術地方課程資源開發的理論認識,多元文化教育理論與地方課程理論相結合,民俗藝術地方課程開設與廣西地域文化因素相關聯,強調其地域性、民族性、人文性、針對性等特征,把地方課程資源開發與國家課程、校本課程改革相結合。強調廣西民俗藝術地方課程資源開發對地方經濟、文化發展以及學生個體素質全面提高的積極意義。采用分散開發,綜合提升的研究方法,通過實際操作,總結經驗,集中交流,改進提高,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課程,使教學內容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徐學俊.地方課程資源開發與優化配置的探索[J].教育研究,2005:43.
[2]路巍.學校文化建設要凸顯地域文化特征[J].當代教育科學,2006:64.
[3]張昕.當代美術教育與地方本土文化的傳承[J].大眾文藝,2010: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