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摘 要】語言對教師來說,是傳授知識、教育學生的基本中介。課堂語言不是枯燥無味的說教,而應是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的講演,這就要求教師善于用充滿情趣,富有表情的語言吸引學生、感染學生,師生達成共鳴與默契,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教師;課堂語言;教學效果
良好的語言是教師必備的基本功之一。教師課堂語言(包括板書)的優劣,對于表達教學內容起著不可置疑的重要作用。一堂成功的授課,與優美動聽的課堂語言密不可分。因此弄清課堂語言同教學的關系,并且不斷下功夫鍛煉自己的語言就理所當然地成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課題。
一、準確、簡練、通俗
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首要的是準確。無論授課還是板書,都要做到準確、恰當、規范。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要認真備課,吃透教材,哪些該講,哪些略講;哪些重點講,哪些一般講;何處要寫板書,板書應該怎樣設計,都要心中有數,并要用科學、嚴密、準確、規范的語言,恰當地表現出來。只有這樣,才不至于謬種流傳,誤人子弟。讓學生學到真東西,才能贏得信任和敬佩。反之,如果含糊其詞,甚至誤傳漏授,勢必引起學生誤解,造成知識欠缺,就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要在短短的幾十分鐘內完成眾多的理論傳授和技能操作任務,就必須突出重點,不能面面俱到。總之,要用最簡練的語言表達最本質最精確的內容,這樣才能收到重點突出、學生記憶深刻的良好效果。否則照本宣科,眉毛胡子一把抓,學生腦子很可能亂成一盆漿糊,這種事倍功半的蠢事實在不應該繼續下去。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對課堂語言進行提煉,去粗取精,做到意盡言止。
教師在課堂上是講課,而不是背教案或讀課本,這就需要教師把書本上抽象的書面的語言進行加工制作,變為具體的、簡練的、通俗易懂的口語。這樣,學生就會感到自然、親切,也易于接受和掌握。否則,從概念到概念,從術語到術語,學生必然感到呆板、機械,甚至聽不懂,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或失去對這門課的興趣。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加強學習。
二、新鮮、形象、幽默
教師的課堂語言應充滿活力,具有鼓動性、教育性、激勵性。新鮮、形象、幽默化的語言,揭示教學內容,傳達真摯的感情,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在這里,可以引用名言、成語、諺語、歇后語、詩句及有趣的故事等,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
有位名人這樣說過:“幽默是智慧的閃現”,這就說明了老師如能恰當地運用幽默語言,可以大大地開發學生智力,很好地陶冶學生的情操。幽默的語言也好像一串鞭炮,一點就響,一講就笑,在笑聲中綻開了智慧的花朵。因此,幽默的課堂語言,不僅使學生在發笑的同時領會了其中蘊含的智慧和哲理,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消除了緊張和疲勞,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了老師傳授的知識。
三、抑揚頓挫、有節奏感
語調和語速,與教學效果密切相關。課堂語言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處理語調和語速。語調過高,對學生有刺激感;語調過低,學生聽不清,如同催眠曲。語速過快;像炒崩豆,噼噼啪啪,學生沒有思考余地,要學的內容不易掌握,影響學生聽課情緒;語速供不上聽,也會影響學生智力的發揮,學生會有疲勞感。以上現象,都會影響教學效果。
教師應該把握住感情色彩,使學生產生心理共鳴。上課時,教師應該通過自己語言的抑、揚、頓、挫和面部表情的變化及恰當的手式等等,體現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同時,根據授課內容的發展,時而低聲細語、時而大聲疾呼、忽而聲色俱厲、忽而婉轉動聽。這樣,以表情、語調作為課堂語言的輔助工具,就使授課內容與講課激情高度和諧統一,從而達到引人入勝的目的。
因此,教師講課,語調高低要恰當,速度快慢要合適,做到抑揚頓挫,有節奏感,重點地方加重語氣或重復,速度適當放慢。
四、有啟發性
教師如果言語豐富,措辭優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讓學生置身于語言美的環境和氛圍之中,學生就會心情愉快,興味盎然,思維敏捷,從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學效果。教師一句啟示性的話,有時能使學生茅塞頓開;一句激勵性的話,有時能鞭策學生終生并使其銘記不忘。講到學生心坎里的話,既有思考回味的余地,又能作用于人的心靈。
五、課堂上最忌諱的語言
較好的課堂語言能產生良好的效果,欠佳的課堂語言,會影響教學效果的優化。在教學中,一忌病語。教師使用不規范的語言,會導致學生用語混亂,思維混亂,遺害無窮; 二忌冷語。有的教師對學生的一些言行舉止看不慣,覺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對學生諷刺、挖苦、嘲弄。這樣會使學生受到不應有的刺激,身心受到傷害; 三忌臟語。有的老師不能正確對待有缺點或缺欠的同學,對他們使用鄙視、侮辱性的語言,這樣會在學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種子,給學生造成相當嚴重的心理負擔; 四忌浮語。有的教師對學生喜歡用浮夸、吹噓和不切實際的語言。這會使學生愛虛榮、愛吹擂,不能踏踏實實地為人、學習、做事。
總之,只有良好的教學語言,才會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錘煉自己的課堂語言。
參考文獻:
[1] 張惠芹.教學演講學[D].北京外國語大學.2002
[2] 李福.教學的語用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
[3] 朱婭.教師啟動的會話修正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