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卓
摘 要:社會主義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因此,如何加強高校教育管理,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大學生,已引起社會各界及廣大師生的極大關注,成為當前亟待研究和解決的重大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一是應當堅持馬克思主義對高校教育工作的引導;二是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高效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理論;高校管理;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1-0315-02
一、馬克思主義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及戰略意義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教育中的指導地位
由于經濟全球化,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加深,多種西方文化,西方資產階級的價值觀等以強勁的勢頭紛紛進入我國高校,我國高校青少年的價值觀、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觀念受到極大地沖擊和挑戰。我國高校青少年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把中國建設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偉大歷史使命,而如今由于西方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涌入,使得當代大學生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對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產生了懷疑,進而影響到對祖國的忠誠度,這就使得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化整合難度加大,阻礙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建設步伐。
作為馬克思主義堅強陣地的高校,如何堅持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教育中的主導地位,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武裝高校師生,鞏固馬克思主義陣營,確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是各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祖國人民面臨的首要問題。與各種反馬克思主義劃清界限,利用馬克思主義武裝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的教學與研究,牢牢占領高校教育陣地,又是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教育中引導地位的重要體現。
(二)堅持馬克思主義對推進社會主義高校建設的意義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是我國當代大學生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武器,只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才能加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建設步伐,才能保證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沿著正確的前進方向飛速前進。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增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對于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偉大事業,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二、馬克思主義理論對高校教育管理的指導中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教師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認識水平低,導致高校學生出現逆反心理
高校中的馬哲和毛概課程可以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和綜合素質的提高,但是有些高校教師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認識水平低,上課時只知道照本宣科,并且不斷地重復一些理論性的知識,導致大學生對此類課程的學習產生逆反心理。教師應該提升自身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認識水平,注重大學生的心理需求,改變相關課程的講授方式,提高大學生的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知識的學習積極性。以最有效的形式來加強高校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政治素質,并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高校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性過強,缺乏實際教育意義
目前,各大高校的馬哲和毛概的教育課程中,教師只注重照本宣科,理論性太強,忽視了大學生的心理需求。由于此課程的理論性太強,很多大學生不重視馬哲和毛概課程,因此,大學教師很難調動大學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主動性。大學生無法將此類課程書本上的理論性知識與復雜的社會現實聯系在一起,并有可能導致大學生開始懷疑馬克思主義在高校中的教育管理的指導作用。尤其是那些接觸到現實社會中的灰暗面的大學生,往往會從內心深入抵觸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教育,這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作用。因此,教師在講授馬哲和毛概的過程,應該結合我國現實情況,教會大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相關知識解讀社會。引導大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觀點和方法思考社會,促使他們在面對社會的灰暗面時,能夠理智地思考,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主導定位,積極樂觀地面對社會現實。同時,教師還應該注重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引導大學生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三、如何更好地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對高校教育管理的指導作用
(一)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
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起主導地位,而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課程是大學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知識的有效途徑。當代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加強高校馬克思主義課程教育,有助于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高校作為馬克思主義和各種反馬克思主義思想較量的戰場,注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體會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發展的歷史背景,使廣大大學生找到個人榮譽感及歸屬感,進而加強對祖國的忠誠感。
1.明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方向,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體系。依據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及意識形態與學術統一兩個突出特征,把思想政治課依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使教師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可以真正地為當代大學生接受,明確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認識其整體性和綜合性發展要求,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歷史現實融合,進而轉變成內在的思想。
2.整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成果,擴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影響能力。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成果是依據馬克思主義精神實質和理論體系,再實際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馬克思教育成果為支撐,可以針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問題,提供有力的證據和豐富的思想材料,這也是擴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影響能力至關重要的一環。
3.加強馬克思主義教學隊伍的建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能力。馬克思主義理論即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引導,又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體,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是馬克思主義教學隊伍素質提高的基礎。馬克思主義教學隊伍的建設不僅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把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教學的專業基礎,還要求教師把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自己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支撐,教師素質的提高,教學隊伍的完善,教學能力的增強又是不斷促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完善。
(二)加強高校黨組織對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保證馬克思主義在高校管理的指導地位
高校要目標明確,充分運用各種教育手段和方式,全面調動高校全體黨員干部和廣大師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的積極性,全體黨員干部要起到帶頭學習作用,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使廣大師生正確認識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引導廣大師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校全體黨員干部和廣大師生要緊密聯系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工作實際,正確看待我國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取得的偉大成就以及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當代社會要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論研究,不斷創新、與時俱進,幫助高校全體黨員干部、廣大師生員工提高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與重大是非劃清界限,要大膽揭露高校內部出現的部分反馬克思主義言論和觀點,對于反社會主義、詆毀我黨領導的言論更要理直氣壯地抨擊。充分發揮高校黨組織建設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加強高校黨組織的領導,見微知著,防微杜漸,把任何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為廣大師生提供一個穩定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
(三)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高校教育管理之間的關系,理論聯系實際
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中遇到的問題,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明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研究方向,把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水平作為高校教育的核心問題和首要任務。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加深,西方文化、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沖擊越來越大,我國高校教育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占領高校陣地,加強我國高校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思想建設已是迫在眉睫。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成果及時有效地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去,對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解答。明確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方向,理論聯系實際,形成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相互促進的局面。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對高校教育的引導作用,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老師的授課能力,保障高校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人才源泉。
(四)協調好高校中各個管理部門的關系,形成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教育的合力
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教育的相互協作、相互促進、完善馬克思主義理論隊伍的建設,形成一條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培養的高校教育體系。保證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高校的一體化、多元化的發展,形成合力。進而整體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的進度。高校各部門要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教育的特點,明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方向,量體裁衣,制定相關政策,實施具體措施,全面積極地參與到馬克思主義理論高校教育建設中來。高校各管理階層和各管理部門要明確自己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高校教育建設中的職責和作用,切實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高校教育的學科建設,完善好各階層的管理制度,打造一條快捷高效的高校教育管理體制,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高校教育緊密地結合起來,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發展提供動力,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高校教育提供保障。
當代高校教育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提高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授課教師的教學水平,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緊緊圍繞黨中央的領導,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與高校教育管理的關系,理論聯系實際,不斷理論創新,明確高校各階層的職責,齊心合力才能牢牢占據高校陣地,才能在與其他反動思想言論的交鋒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謝廷龍.大學理念與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J].江蘇大學學報,2004,(1).
[2]孫亮.破除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中的“五個偽命題”[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1.
[3]蔣旭東.對“淡化意識形態思潮”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9):10-13.
[4]羅引青.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反思[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1,(1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