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蓉
很多學生一提起數學課,腦海中就閃現出各種各樣的數學符號、枯燥無味的數學公式、嚴謹規范的證明過程等等。這確實與數學本身的學科特點有關,數學具有知識性、邏輯性、嚴謹性、應用性等諸多特點,使部分學生感到乏味、難以理解,以至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了畏難心理,在一次次的失敗后徹底放棄了數學。這對學生整個階段的學習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作為數學教師,有責任為學生創設充滿活力的數學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逐步取得成功,充滿自信。下面筆者就這個問題談幾點個人經驗。
一、真正實施探究式教學,給學生提供自主活動的空間,使課堂充滿活力
什么是探究?探究就是探討和研究,主要指“深入探討,反復研究”。《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傳統的教學過程,老師講,學生練,早已不適應當代教育的要求。學生渴望與同學交流,期望得到別人的認同,也期望自身價值的實現。他們不只是希望從老師那里獲得知識,更渴望在課堂上能擁有自主活動的空間,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探索,通過與同伴的交流協作找到規律,得出結論,這個過程可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使他們獲得快樂,體驗成功,在數學課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充滿自信的學習。那么,作為教師,意識到探究式教學有這么多好處,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為了更好的發揮探究式教學的的效果,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自主探究和教師講授要相輔相成。探究式教學側重于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體現新課標“做數學”的理念,但這并不意味著每節課、每個問題都讓學生進行探究,因為學生的認知水平、探究能力、接受能力等因素不同,而且每節課的教學目的也不盡相同。所以在探究中也應加入老師的講授成分,在老師的點撥、引導下進行。這樣講授與探究相結合,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既減少了探究的盲目性,也增加了講授的趣味性。
其次,探究過程要放得開,收得住。
教師在上課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要對教學內容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鉆研教材,弄清教學內容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等,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自身經驗等各種因素,考慮他們在探究過程中將出現的問題,預測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做到有備而來,才能在真正上課時做到有條不紊,放得開,收得住。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角色,該放的放,該收的收,不要不敢讓學生探究,更不能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無限制的探究下去,這樣都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此外,教師不應過分關注學生探究結果的正確與否,主要關注他們的探究過程、探究方法,所應用的數學思想、思維過程等,這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能力。
二、在教學中滲透數學之美,使數學知識生活化
我們總在告訴學生“數學是美的”,他們卻不知道數學到底美在哪里。其實數學中美的現象很早就被一些大數學家所關注,我國古代數學家也探討過這些問題,但遺憾的是很少有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向學生滲透數學之美,使學生感受到的是數學符號的單調、數學公式的枯燥、以及數學內容的乏味。如果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數學美的內容展示出來,使學生意識到這一點,那他們就會感受到數學的奇妙,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此外通過數學美的學習,也可以使學生得到一些研究數學的方法,以此來啟迪學生的思維,開拓學生的視野。不言而喻,這樣的數學課必能夠引人入勝,使課堂充滿活力。
例如,在講解黃金分割時,0.618這個看起來普通的數字卻體現了一種比例美,讓人賞心悅目。它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極其廣泛,在晚會上,主持人在舞臺上的最佳位置是舞臺寬度的0.618處;在建筑上,在摩天大樓的黃金分割處,布置裝飾物可使整個大樓顯得雄偉壯觀,世界很多著名的建筑都是應用黃金分割的原理來建造的,例如,加拿大多倫多的電視塔、法國巴黎的埃菲爾鐵塔等等;在生活上,黃金分割體現得更為明顯,我們家里的寫字臺桌面、電視屏幕、書報、門窗等,他們的短邊與長邊之比為0.618時是最和諧的;當氣溫為23攝氏度時人體感覺最舒適,此時,23:37=0.618(37攝氏度為人體體溫)。我們看到,黃金分割的原理真是無處不在呀。
三、運用形象的語言、豐富的表情來吸引學生,使課堂充滿活力
馬克思曾經說過,語言是思想的直接體現,教學藝術首先是語言的藝術。教學語言是教師引導學生獲得知識的鑰匙,對于數學學科而言,內容比較抽象,一味的說教并不能取得良好的課堂效果,而如果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描述,則能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如若能再加些幽默,則會使課堂熠熠生輝,為學生創造出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總之,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引下,如何打造充滿活力的課堂是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都應著力思考的問題。毋庸諱言,創設充滿活力的數學課堂勢必會讓課堂發揮最好的效果,引領學生進入知識的海洋,使他們獲取開啟思維大門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