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景春
摘要:
鄉土景觀具有多種多樣的類型和特點,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但在目前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卻面臨著被破壞甚至消失的危險。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有政府管理部門的問題,也有規劃專業人員、普通公眾意識方面的原因。針對這些原因,應通過保護意識宣傳、科學規劃、健全法律法規體系、推進公眾參與等措施,尋找保護和建設的最佳結合點。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鄉土景觀;保護方法
鄉土景觀是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自然或歷史文化遺存,是當地人為了生活而采取的對自然過程和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及格局的適應方式,是此時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顯現。它能夠更為透徹地、更深層次地反映地方的行為和景觀特點及風俗,是普通人尋根問祖、葉落歸根在物質方面的依托。然而,在新農村建設快速推進的今天,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大量具有重要自然或歷史文化價值的鄉土景觀,正在經歷著時代前進和環境巨變帶來的巨大沖擊,正在遭受著非科學的規劃、過度的生產活動和旅游開發所帶來的破壞更為嚴重,鄉土景觀的保護刻不容緩。
一、鄉土景觀的內涵
鄉土景觀是指以大地景觀為背景,以鄉村聚落景觀為核心,由聚落景觀、經濟景觀、文化景觀和自然環境景觀構成的景觀環境綜合體,反映著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二、新農村建設中鄉土景觀保護面臨危機的原因
農村是絕大部分中國人的根,中國人與歷史的聯系、與發展的聯系以及與族親的聯系,絕大部分源于土地和鄉土景觀。因此,新農村建設不應該是完全的鄉村美化運動或城市化,而應該是在尊重并繼承當地歷史、文化、生態和社會習俗的基礎上的一種有機再生。
(一) 行政管理中的非理性
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規定:“推進新農村建設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然而在新農村建設中,一些地方政府和領導為了在任期內出政績,新農村建設規劃方案不科學、不透明,不務實,沒有從當地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實事求是,而是貪大求洋,盲目攀比,只重形式,不重內容,只重任期政績,不重長期民生,致使農村鄉土景觀破壞嚴重,新農村建設外觀表現大同小異,千篇一律。
(二) 規劃師專業素養的局限性
有些規劃師由于自身的理論和專業素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規劃理念落后偏狹,往往照搬城市房地產開發的模式,而忽視當地具體的氣候、地理、土壤和歷史文化條件,規劃方案喪失其賴以生存的地方特色,造成農村景觀城市化,缺乏鄉土特色。
再者,規劃師在當前強勁的城市美化運動中面對領導意志和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唯官為尊”的封建陋習,顯得軟弱無力,話語權不強。有的規劃師喪失其職業道德,不惜放棄原則,曲意逢迎領導意圖,有的甚至推波助瀾,結果導致專業性的規劃變為政績工程的幫兇。
(三) 公眾參與機會及其參與意識的缺乏
目前我國社會公共事務都是由政府一手負責,公眾很難有參與的機會,這也抑制了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及個性的發揚和社會批判精神。另外很多地方新農村建設方案不公開,不透明,本來是村民的事情他們卻不知道,政府有關部門也很少主動聯系當地村民,聽取民意,從而導致公眾參與新農村建設意識的缺乏,同時也喪失了從民眾中汲取民智的大好機會。
三、鄉土景觀保護的基本原則
(一) 真實性、整體性、完整性原則
鄉土景觀不是獨立于其他個體環境而存在的,它是在特定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歷史文化環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因此,鄉土景觀保護不只是對鄉土景觀本體的保護,還要對其賴以生存的環境進行整體保護。只有做好了整體保護,鄉土景觀的整體性和可持續性才會有保障。
(二) 動態保護的原則
鄉土景觀是隨社會歷史發展而形成的文化遺存,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和變化,其也必然會打上時代的烙印,甚至產生新的鄉土景觀。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在保持鄉土景觀的自然和歷史文化傳統特征的同時,要保證村民居住環境的改善和居住水平的不斷提高,在不破壞鄉土景觀整體性原則的基礎上,在動態變化中尋求鄉土景觀保護的最佳途徑。
(三) 公眾參與的原則
鄉土景觀與村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尋求鄉土景觀保護的最佳方法就是尋求全體村民的理解和積極參與,以主人的姿態參與保護和管理。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改變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改變以前高高在上、閉門造車的工作方法,要引導和鼓勵全體村民把新農村建設、新家園建設當做自己的事情,積極獻言獻策,廣泛收集民意,從村民中尋找鄉土景觀保護的真知灼見和有效措施。
四、鄉土景觀保護措施
(一) 科學規劃
鄉土景觀是不能復制的,一旦受到破壞就很難再重現其歷史文化價值。即使是能復原建設,也因其非原始性,其文化價值必然大打折扣。要通過先期科學的鄉土景觀保護規劃,充分利用規劃的法規約束力,避免在新農村建設中急功近利現象的發生。
(二) 健全法律法規體系
法律法規因其具有權威性和強制性,對鄉土景觀保護的作用就更大。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使鄉土景觀置于更具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規保護之下,可以杜絕當前我國農村中鄉土景觀不被人們重視和隨意破壞現象的發生。
(三) 推進公眾參與
在鄉土景觀的保護中,應加大公眾參與力度,建立起村民自發保護的機制,認真聽取村民的意見,使新農村建設中鄉土景觀保護在遵循保護原則的基礎上保障村民自身利益,以保證得到村民的積極配合,在決策過程中表達他們的意愿。激發村民保護鄉土景觀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保護和建設中找到最大交集。
【參考文獻】
[1]俞孔堅,王志芳,黃國平.論鄉土景觀及其對現代景觀設計的意義[J].華中建筑. 2005(04)
[2]魏崢.淺談新農村建設中鄉土文化景觀的保護問題[J].理論導報.2006(12)
【作者單位:濮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