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方
摘要:
人類的日常生活與環境息息相關,家是人類生活的最基本空間,住區是組成社會的最基本單元之一。環境藝術是綠色的藝術和科學,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十分密切。通過分析和諧生活方式與住區環境藝術設計的理論基礎和構成要素,對其設計方案提出了幾點方法和措施。
關鍵詞:和諧生活方式;住區環境;藝術設計
環境藝術是綠色的科學和藝術,是創造和諧永久的一門科學藝術。通過對自然和人文環境進行系統的分析,進行詳細的策劃設計,進而實現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和諧優化。環境藝術是建立在自然科學和人文藝術科學基礎上的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同時也是一門正在發展中的學科,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成熟完善,和諧社會的理念不斷深入人心,人們對于生活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促使著生活環境向著藝術的方向轉移。研究和諧生活方式營建與住區環境藝術設計的方案關系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探析和諧生活方式與環境藝術設計的理論基礎
和諧生活方式與環境藝術設計存在的理論基礎有以下兩個方面,二者相互關聯、促進,密不可分:
(一)生活方式對于環境藝術設計有引導和啟發的作用
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導致了對于生活環境要求的不斷提高,藝術設計的動力來源于生活的改善。人類的發展最終要實現的是個人價值、社會價值,歸根結底是人類發展的終極價值問題。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和環境來實現人作為生活主體對生活的再創造,而環境設計恰恰也是對生活的一種再創造形式。
(二)環境藝術設計在不斷地介入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隨著社會經濟和人的審美水平的不斷發展,設計已經逐漸轉變為一門科學藝術,不斷地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當今社會,提倡的是設計的“生活主義”,與生活息息相關,越來越成為了衡量生活形式和內涵的尺度標準。
二、和諧生活方式與環境藝術設計的構成要素
(一)人的要素
人是社會活動的主要參與者,藝術設計不僅僅要以人的活動為主導因素,還應該要滿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要將人們周邊的環境如景觀、設施等充分與人進行互動融合,實現環境設計的生活化。在藝術設計中,要充分考慮不同階層不同年齡段的人群的需求,綜合各方面的要求,并做到盡量滿足。
(二)環境要素
環境要素包括自然環境要素和人工環境要素兩種。在自然環境中,不同的地理自然環境會給人們提供不同的資源,并促使人們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活方式,同時自然環境變化也會對人的生活方式造成一定的改變。人工環境作為自然環境的輔助,也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設計中要盡量使用自然環境來解決實際問題,也體現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三)社會文化要素
人是社會的基本屬性,人的思想意識與社會形態要相對應,對于社區的設計要考慮社會結構屬性,與時代保持相同的步調。與此同時,社會的文化因素也必須要考慮。人類經過漫長的發展,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區域文化。文化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需要人們不斷地去傳承,去發揚。只有擁有了文化氛圍,環境才能給人以歸屬感。
(四)經濟要素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經濟發展水平對居住空間的影響越來越大,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正在不斷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科技在給人帶來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
三、和諧生活方式營建與住區環境藝術設計方案
(一)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實現人性設計
人是社會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同時也是生活方式的主體,是環境藝術設計的服務對象。遵循人性化設計原則,在設計之前要首先充分考慮人性的需求、差異等各方面因素。居住環境應該以人為服務對象,是人們的歸所,應該充分體現出人文關懷。
(二)要體現安全設計的理念,提高設計的安全系數
環境設計除了可居要求以外,安全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求。設計過程中要考慮到一切因素,排除一切安全隱患,借助設計手段使得居住者放心。首先,對于那些消極空間或者利用不夠明確的空間,要進行細心安排,盡量轉化為積極可利用空間;其次,通過無障礙設計手段來消除人與環境之間的障礙,提供安全的行為空間;此外,要將車輛交通環境與步行環境盡量隔離開來,增大步行活動空間,消除人們的畏懼心理。
(三)要進行多方面的交流和溝通,時間設計靈活化
對于居住環境的藝術設計,要綜合多方面的因素考慮。設計并不單純是設計者一方的工作,設計者、開發商、居住者、政府等各因素要進行相互溝通和交流,協調統一,以緩和和消除彼此之間的矛盾,要讓他們都參與到環境設計的設計營建過程中。各個部門之間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而且對于各方面最大利益的實現也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四、結語
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不斷開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也不斷地提高。通過營造和諧的生活方式,實現環境方案的藝術設計恰恰可以滿足人們的需求,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也符合。在設計中要不斷地關注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內容,不再刻意追求絢麗的布局設計,可以使環境的藝術設計擁有更加持久的吸引力。以和諧的方式進行居住環境設計必將會成為未來設計的主題思想,必將會引導居住環境建設向健康正確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彥輝.走向新社區:城市居住社區整體營造理論與方法[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2]張繼.主題居住社區的戶外公共空間環境研究[D].華中科技大碩士論文,2004
[3]楊清宇.基于居民生活行為的居住小區戶外空間環境設計研究[D].華中科技大碩士論文,2006
【作者單位:河南省工業設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