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剛
小學的音樂教育是學校藝術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德育內涵。在素質教育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其特點是:知識面廣、綜合性強、既有內容廣泛的政治、地理、歷史、民俗等知識的傳授,又有嚴格的節奏、聽音、視唱、發聲、演奏等技能技巧的訓練,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綜合素質,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的最佳途徑。正如列寧指出:“音樂是對人民進行教育的有力工具”。
一、在教學準備中滲透德育教育
教學的準備關鍵在對教材的分析,教師應當積極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課都能有德育的側重點。在我們的小學音樂教材中,有的教材具有明顯的思想教育目的,如:《我們多么幸福》、《國旗國旗我愛你》、《愛我中華》等。豐富的德育內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去挖掘、發現。作好教具、課件等其他的教學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紅旗頌》欣賞教學中,我就準備了一面五星紅旗放在新課的引入階段進行展示,此外我還查找了三代領導人近十張關于開國大典的照片,通過課件的展示讓學生邊欣賞音樂邊看照片,同學們既有聽覺又有視覺的感受,對他們更深切理解歌曲的情緒給予很好的幫助。
二、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
在一節優質課中,教學過程是精粹,在此環節中體現德育教育最忌空洞說教,應該注重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指出:“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是德育工作生命力的重要體現。”作為教師就要認真設計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使德育滲透在教學的全過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說教,要見縫插針聯系實際。把情感做為主線來貫穿整節課。同時音樂教師還應該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音樂學習習慣。
三、在音樂感受中滲透德育教育
《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音樂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還特別提出:“音樂教育應寓思想教育于音樂藝術之中。要注意音樂知識教學、音樂能力培養,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樂教育,它對于陶冶情操、品行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起到獨特的作用,教師應緊緊抓旋律、節奏、音色、拍子等音樂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誘導學生進入音樂意境,抒發美好的情感。讓學生在理解美、表現美、鑒賞美中培養高尚的情操和道德。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充分利用鮮明的節奏、優美的旋律、美妙的音色來表情達意,因而能直接觸動學生的情感,震撼學生的心靈,對學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觀念的滲透和影響是很大的。
四、音樂教育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和諧的人”
教育是培育人的工作,促進人的全面素質發展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目的,音樂教育對促進人和社會和諧發展有著積極作用,是培養“和諧的人”的有力手段。培養“和諧的人”是指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音樂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會目的以外,必須把美的東西作為自己的目的來探究,把人教育成真和善的”。通過不同的教育手段和音樂特殊的表達方式,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永遠追求真善美的人。
首先,一部優秀作品必須是和諧的,哲學上認為“美就是和諧”,音樂之美就表現為和諧之美。其次,人們在欣賞優秀的音樂作品的同時,可以使自己的心靈、德性和行為變得更為完美、更為高尚,人們可以自覺地按照高尚的審美理想去審度自己和他人的心靈和行為,同時根據美的標準和尺度去判斷自然、社會、人的丑美,而整個社會審美心理的普遍形成,從而形成一個社會和人和諧發展的良性循環的大環境。再次,音樂表演是培養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個人表演可以展現個性和創造性,培養展示自身才華的能力;群體表演則能培養學生彼此尊重,互相協作、共同創造整體美的團隊精神,互相競爭和相互激勵的良好意識,具有全面的駕馭和組織能力,這是學生今后做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
為了發揮音樂教育的德育功效,首先要提高認識。在實踐中我們應注意克服兩種傾向,一種是片面理解音樂教育的教育性,認為“教書也就育人了”;另一種是牽強附會,把一堂音樂課都上成政治說教課。其次要加強師資。教師要全身心地體會所教內容的內涵,挖掘其思想精華,再用所獲得的體會和所學知識去教育、引導影響學生。其三要加強教研。無論從教育內容的選擇,還是教學方式、方法的選擇,必須認真研究,逐步形成一套內容健康、方式靈活、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達到音樂教育與德育“雙贏”目標。最后要注重實效。寓德育于音樂教育之中,主要是因為音樂教育具有輔德功能,而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健康快樂,但德育與音樂教育不能劃等號,不可互相代替。教育實踐中要做到教“歌”不忘育人,但切不可人云亦云或嘩眾取寵。無論是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還是文化素質,在音樂教育過程中都能得以提高,進而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達到真正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