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高等職業院校的文化建設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又因為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層次性、辦學形式的多樣性、辦學時間不長等特殊性,高等職業院校的校園文化與普通高校相比,也有較為明顯的差異性。本研究通過民辦高職院校的個性特征分析、民辦高職院校文個性化建設的重塑、民辦高職院校個性化文化建設的路徑三個方面,理論聯系實際,提出了民辦高等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個性建設的思路,為健康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校園 ;個性文化;探究
黨的十八大政治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校園文化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包括民辦高等職業院校在內的高校的文化建設,為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文化建設目標,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進入本世紀以來一批以學歷文憑教育為主的民辦專修學院“轉正”升格為高等職業院校,還有一部分公辦中職也加入了“升遷”行列。一時間高等職業“家族”迅速擴大,經過一段時間的建設,也逐漸地走向穩定健康的發展之路。民辦高職院校都在尋求各自的持續發展之路,品牌建設也列出了”時間表”,校園文化建設也擺上了議事日程。民辦高校的文化建設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勢頭猛烈。然而,由于對民辦高校文化建設的認識還不全面,也產生了一些誤區,這將對民辦高職院校的建設造成不良的影響。盡早找到符合自身發展的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避免少走彎路,走向健康發展之路。實在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
本研究把民辦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單獨提出研究,并非嘩眾取寵,是因為民辦高職院校有其獨特性,研究其校園文化離不開其發展的路經。文化是一種行為,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養成。民辦高校的個性成長,自然會影響著其校園文化個性化的成長。
一、民辦高職院校的個性特征分析
(一)民辦高職院校組織結構個性分析
1.投資主體的特殊性。眾所周知,公辦教育是以國家投資為主體的社會公益事業;民辦教育是依靠社會力量為投資主體的辦學形式?!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民辦教育是“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面向社會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
2.民辦教育的公益性。民辦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懊褶k非企業”,就規定了民辦教育的基本屬性。不可否認,民辦教育具有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二重性”。一方面事業單位的特征明顯;一方面資金的自收自支,又有較為明顯的企業特點。
3.行政管理的自主性。按照法律的相關規定,民辦學校是由學校理事會、董事會或者其他形式的決策機構為最高的領導機構。學校理事會或者董事會由舉辦者或者其代表、校長、教職工代表等人員組成。根據這一規定,民辦院校的行政機構設置,人員的配置、資金的使用等較公辦院校相比,具有自主性的特點。
4.人才流動的自由性。民辦高職院校與公辦高校另一個特點就是人才的“全員聘任制”,在民辦高職院校是沒有“鐵飯碗“的。所以人才人才的流動是相對自由和穩定性不足的。
基于這些特點,民辦高職院校辦學以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招生。俗話說“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先期的種做法是必要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管理者自然會想出很多“招數”來,其中也包括了“打文化牌”。當然,這是一種“拿來文化”,是急功近利的,無根基可言。
(二)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個性化分析
1.活動引領校風。用活動來引領校風的出發點,追根溯源還是“招生”惹的“禍”。民辦高職院校招收的3B高考生,有的院校為了達到一定的數量,錄取分不得不一降再降,由此,進入民辦高職院校的整體素質就可想而知了。這種現象學校無奈,家長無奈,學生本身更無奈。作為校方怎么樣來吸引和留住著這些學生,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了。因此,民辦高職院校的組織者也就設計出各種花樣,讓活動多起來,讓學生玩起來。所以,民辦高職院校校園活動多,是普遍現象。當然校園文化活動活躍并非壞事,可怕的是把校園活動當著校園文化。因為校園活動只是校園文化的一種現象,或者是一種載體,并非校園文化的內涵。
2.地域文化濃郁。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學校的文化建設也不例外,民辦高職院校是地方性普通高校,服務于地方,生源來源于所屬地,而有一定的群屬性,因此,民辦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活動,具有明顯的地方特點,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在廣東是一個地域文化比較鮮明的地方,方言種類繁多,客屬文化、潮汕文化、海域文化、港澳文化等都會在當地的民辦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打上烙印。
二、民辦高職院校文個性化建設的重塑
(一)走出急功近利的誤區,樹立長期建設的理念。文化要成為一種自覺行為,改變一種不良習慣是需要“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的意志的。不知從何時起,中國人有一種不良的嗜好,一些單位的新領導上任以后,不分青紅皂白就急于制造新的提法,出臺新的舉措,或者全盤否認前任的一切做法。這是不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這是一種急功近利的思想,容易造成已經形成的校園文化成果的雛形被扼殺在搖籃中。常說的“專家治校”就是把科學的治校理念根植于校園文化之中,形成一種風尚,開一校之風氣,引領積極向上的精神。因此,校園文化建設要建立長效機制來維護其健康的發展。
(二)走出否定傳統的誤區,樹立傳承與創新的理念。校園文化的創新,離不開傳承,應該是“推陳出新”,而不是“連根拔起”,重新移植。“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講的就是文化“積淀”。如果否定傳統,就沒有了“積淀”,又談何創新呢?創新應該是“砂里淘金”經過無數次沖刷提練,才能淘出真金來。文化這東西,有時說不清道不明。比如說一個人在一個單位工作時間長了,就有些厭倦,也就可以挑出很多的毛病來,就想換個單位,當到新的單位時又有諸多的不理想,于是就開始“懷舊”。這種“舊”就是文化的魅力。你在生活節奏快的城市工作生活久了,到生活工作節奏慢得地方又不習慣了。學校與學校之間的文化也有差異。比如,有的學校實行教師“坐班制”,上下班還要“刷卡”,有的學校教師既不要求“坐班”也不需要“刷卡”,這是因為長期形成的習慣,想突然改變它,就會帶來很多的矛盾,這就得慢慢地修正。因此,學習外來的經驗是必要的,但經驗有得是不可復制的。校園文化最重要的是在體制與機制、內容與形式、引進與吸收上創新。
(三)走出文化就是活動的誤區,樹立求真務實的理念。校園文化是靠豐富多彩的活動構建起來,活動是文化建設的載體,活動是文化建設的形式而不是目的,只有通過活動形式受到某種啟迪、達到某種教育,哪怕是微妙的、一點一滴的,才是有意義的。不能簡單地認為多開展了幾次活動,校園文化就搞好了。校園文化活動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既要一定的數量,更要注重質量。要達到活動的效果,最重要的要在充分調查研究上,求真務實,有針對性地開展好某些活動。同時,不能把活動的作用無端地放大,切莫以為搞了一次兩次活動,就能解決了什么問題。比如說校園運動會舉辦,不能說通過一次比賽就取得了多大的成果,而是通過比賽來喚醒更多的更多的人參加到身體鍛煉,增強體質,建立體育運動的檢閱機制。文藝演出活動通過演出這個平臺,給參演者展示才華的舞臺,而在演練的過程中提高文化素質。因此,校園文化建設離不開活動,需要有目的活動,更需要有質量的活動。
三、民辦高職院校個性化文化建設的路徑
(一)確立校園文化建設目標
1.圍繞辦學目標確立校園文化建設目標。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校園文化建設目標的確立,就要依據辦學的使命來設立長期的目標。學校最根本的使命是“教書育人”。因此,文化建設的目標,不能偏離這個方向。值得關注的是,一段時間受“教育產業化”的影響,一些學校試圖運用企業管理的理念來管理學校,把經濟效益放在領先的位置。這是與校園文化建設格格不入的。因為辦學追求的是社會目標最大化,而企業追求的是財富最大化。因此,在確立學院文化建設目標時,結合自身特點,達到學生滿意、政府滿意、員工滿意、社會滿意的“四滿意戰略”目標,“四個滿意”相互聯系,相互促進。
2.根據辦學歷程提煉校園精神。校園精神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精神的提煉不應該是憑空想象,應該以學校發展的歷史和既有文化積淀為依據。我國的民辦教育大多產生于上世紀80年代初,風雨兼程,經受了改革開放的洗禮,大浪淘沙。進入新世紀后,民辦高等職業學院才基本成型。其發展歷程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是值得傳承的。正因為這種無形的校園精神的牽引,才使得發展壯大。因此,要認真發掘這種精神現象,才能突出個性化特點,有的放矢構建校園文化。
3.按照人才培養目標開展校園文化活動?;顒邮切@文化的重要載體。開展什么活動又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導向。職業院校跟普通高校的活動有什么差異,這跟人才培養目標有關。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人格健全、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高素質技能性人才,“教學做”一體化是跟普通高校的“產學研”的不同之處。圍繞高職人才培養的特點來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就能克服教與學,學與做兩張皮的現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針對現代高職生獨生子女多,動手能力差,怕吃苦等現象。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完全有理由要更加注重“勞動最光榮”的個性化建設。例如,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2009年,在當地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成立了校園“軍政教導隊”,在學生中選拔綜合素質較好的參加訓練,不但學習軍事知識,完成本校的新生軍訓任務,更重要的是培養其堅強的意志和優良的品質。從而用典型帶動校風和學風的轉變。同時抓好“社團建設”,規范管理,發揮課外活動在學生素質教育方面的作用
4.做好校園文化的頂層設計。何謂頂層設計,就是一項工程“整體理念”的具體化。要完成一項大工程,就要以理念一致、功能協調、結構統一、資源共享、部件標準化等系統論的方法,從全局視角出發,對項目的各個層次、要素進行統籌考慮。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這一工程學概念被西方國家廣泛應用于軍事與社會管理領域,是政府統籌內外政策和制定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思維方法。從我國實踐看,頂層設計在前些年的電子政務建設中被廣泛應用,主要強調電子政務要避免重復建設,突出規劃戰略的地位,以及實現這一戰略規劃的具體實施路徑。由于高職院校辦學時間短,校園文化還未很好的形成,因此從長計議搞好校園文化的頂層設計,可以避免重復建設,少走彎路。
5.創新高職院校校園文化體制機制。高等職業院校的校院文化誰來主管。按上傳統的做法就是“黨政工團”齊抓共管。這種體制機制也并不是不好。在公辦高校以黨組織為核心,主導著校園文化建設,實踐證明也富有成效。但高等職業院校中,有其特殊的一面,就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民辦高職院校。而民辦高校實行的是“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與公辦高校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體制有本質上的差別。為了加強黨在民辦高校黨組織的建設,解決民辦高校黨組織的“缺位”問題,各地采取了一下措施,大多地方是由教育主管部門黨委派遣黨委書記到民辦高校任職,工資待遇由派遣單位解決。這種“自帶干糧去辦公”的辦法,效果并非理想。廣東的做法是:民辦高校的黨委書記的人選,可先由學院的董事會物色人選,由教育主管部門黨委進行考察任命。黨委書記的工資和福利待遇參與學校分配。上級主管撥發得經費納入學院的財務管理。這樣的運行機制,較好地克服了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出現“兩張皮”現象。當然,應該看到,因為體制關系,民辦高校黨組織的力量與公辦高校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為了彌補這種不足,近幾年南洋學院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專業社團在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形成黨委主導,團委主管,學生管理部門協調的運行機制,推動社團組織的活動健康發展。
我國高等職業院校,尤其是民辦高校正處在走向正規化過渡轉型階段,許多高職院校,已經開始了“品牌戰略”的實施,都在力爭打造出本校的“文化名片”來,這也是一件大好事,學校的舉辦者對校園文化建設認識的提升。然而,有些事往往會事以愿違,或是“有心栽花花不發”,這就需要結合校情,認真加以研究,找準切入點。一所學校有了自己的“個性”,就能的到“張揚”,有利于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邦虎. 校園文化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白同平.高校文化論[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3]吳小敏.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模式與探究[J].職教新觀察,2008(10).
(作者簡介:林少蕓(1982.6-),女,漢族,廣東汕頭人,碩士,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助教,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