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高峰
摘要:
高中美術欣賞教學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與造就學生素質教育方面具有獨到的作用。為使美術欣賞課真正發揮其提高學生審美能力、陶冶學生高尚情操的作用,就必須講求教學的效果,作者圍繞利用鄉土資源、時事資源、校本資源教學進行論述,談了自己獨特的看法。
關鍵詞:美術課;欣賞;資源利用
打開高中美術欣賞課本,滿眼皆是古今中外燦爛的人類文明,如何讓這些內容變得好學易懂,讓文明與學生拉近距離,教學的資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美術欣賞課程與高中其它課程相比教學資源是相對薄弱的。美術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教師的教學資源要根據學生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與更新,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的發展與變化,這就必須要我們教師花費心思去探索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一、利用鄉土資源進行美術欣賞教學
(一)傳統的名勝古跡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園林與民居》這一課,以此為例來講述中國古典園林的疊山、理水、借景的造園手法。寄暢園著名景點“八音澗”的疊山藝術,堪稱中國古典園林中黃石假山的翹楚,大塊黃石,把澗壁化作了石脈分明。寄暢園水景“錦匯漪”,面積不大,看起來不小。寄暢園的“案墩假山”是按園外惠山的余脈來堆疊的,達到“山在園中,園在山中”的藝術效果。
(二)傳統工藝美術
一方水土一方風物。說起無工藝美術,首推富有盛譽的惠山泥人。講到泥塑,提一提無錫的泥人,學生也是喜歡得很。
無錫泥人類型很豐富,大致可以分為粗貨、細貨兩大類。粗貨又稱耍貨。造型夸張變形,線條簡拙渾厚,所謂“放頭縮手、去頸根”,具有“大俗大雅”的藝術效果。細貨又稱手捏泥人,線條精致,強調“三分塑、七分彩”。
(三)當地文化名人
無錫也是江南名城、書畫之鄉。古代有東晉顧愷之、元代倪瓚、明代王紱三大宗師,近代更是名家輩出,群星薈萃。因為都是無錫人,學生聽著甚是親切。
顧愷之,被畫壇譽為“畫圣”、“畫神”。代表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烈女傳圖》。說他癡絕,顧愷之癡得可愛,圓通,癡中見其智慧和幽默。
倪瓚,元四家之一,代表作《漁莊秋霽》、《汀樹遙岑》。
徐悲鴻,我國當代杰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
(四)現代建設的新人文景觀
有一首無錫民歌開篇即唱:“小小無錫城,也有十八景……”這些年,無錫正轟轟烈烈地打造一個新無錫。一個個新的人文景觀呈現在我們眼前,為美術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靈山勝境,影視城,太湖廣場都從側面反映了美術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聯系。
二、利用時事資源進行美術欣賞教學
美術教學的資源是多元化的,只要有心搜集,報刊雜志、節日風俗、電視媒體都是好的來源,到時信手拈來,就是精彩的講課內容。
(一)報刊雜志
講授《瓷器》這一課時,我對課題是這樣來導入的:當有一位來自非洲的黑人對你說:“我是中國人的后裔”時,你會詫異嗎?2003年4月3日,新華社電視采訪小分隊來到了肯尼亞的帕泰島上,那里有一部分人自稱是中國人的后裔。小分隊隊員對此進行了考查,發現了幾個有意思的現象。第一,那些人居住的村子叫上家(shanga)村,發音與上海(shanghai)相似。第二,村里的人擁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姓shee(謝)。第三,那里流傳有一個傳說,很久以前,一位中國船長從那里帶走了長頸鹿。而故宮博物館里《麒麟圖》中的麒麟就是長頸鹿。最后,在那里的海灣、古城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瓷器,據考證都來自中國。
(二)節日風俗
節日風俗鏈接著人們特有的精神與實踐活動,是美術教學寶貴的素材庫。這一年四季的節日里,民間美術作品記載著人們的生活,豐富和娛悅著老百姓。正月十五元宵節在南禪寺拍下的一組照片,有舞龍燈、敲鑼鼓、捏面人、吹糖人,最多的是花燈,這些照片運用在《民間美術》這一課上,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電視媒體
電視媒體作為現代信息、文化傳播工具,有著直觀、生動的特點。利用電視媒體來進行教學,特別是美術欣賞教學,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些優秀的電視欄目,如《探索·發現》、《走遍中國》、《世界各地》、《傳奇》、《美術星空》等,內容涉及到建筑、雕塑、繪畫、工藝美術等以及作品背后的故事。
在《蘇州園林》這一節中,就運用了自己錄制的《走遍中國》的內容,其中不僅有秀美的園林風光,更講到了蘇州造園的各種因素。一是自然因素,二是經濟因素,三是人文因素。
三、利用校本資源進行美術欣賞教學
(一)校園網
現代的教學已進入了教育信息化的時代。美術教學就可以充分利用校園網,把學生與豐富多彩的世界鏈接起來,使學生獲得更多的信息。講授《宮殿建筑》這一課時,我讓學生利用校園網點擊“故宮博物院”網站。
(二)校園環境
本人曾經讓學生評判校園環境的得失。有的學生認為學校堆砌的假山造型不太理想,也有的談到草坪中小路設計得不夠合理,有的表示兩幢紅色教學老樓別有風味……。沒想到學生對校園的布置還挺有自己的看法,學生在用美的規律、美的語言對自己身邊的事進行判斷和分析中,培養了他們的思辯能力,進而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與素質。
(三)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美術教育必須充分利用的一塊。把美術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開展形式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給學生一個施展自己才華的舞臺,從而進行全面的素質教育。如“學生攝影作品展”、“書畫作品展”等,這些活動本著“重在參與”的原則,面向全體學生,因而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擁有了鄉土、時事、校本這樣的美術欣賞課程資源的基礎上,我們還要樹立新的課程資源觀。美術欣賞課程是一個多元化的教學體系,它學科跨度大、容量大、操作性強。我們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資源進行教學探索,讓學生了解人文歷史、自然環境、風土人情,認識社會,了解美術與社會經濟、文化的關系,引領他們主動地、創造性地學習,培養多元化、全面發展的人才,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作者單位:河南省平頂山市石龍區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