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高
摘要:
作為我們語文教學,特別是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要想真正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我們不能不提到一個詞“自能讀書”。 葉圣陶是“自能教育”的一貫主張者。他說“要把依賴性的‘受教育轉變為主動性的‘自我教育。”“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從閱讀教學的本質和宗旨方面看,自能讀書是指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啟導下,充分發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以讀促思,自能通解,積極主動地感悟并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并獲得語言文字綜合訓練的閱讀實踐活動。
關鍵詞:自能讀書;以書為本;以讀為主;突出自;體現能
作為我們語文教學,特別是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要想真正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我們不能不提到一個詞“自能讀書”。葉圣陶是“自能教育”的一貫主張者。他說“要把依賴性的‘受教育轉變為主動性的‘自我教育。”“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以其欲達到不需要教,故隨時宜注意減輕學生之依賴性,而多講則與此相違也。”“嘗謂教師教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而學生能自為研索,自求解決。故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教育的最終目的在學生能自學自勵,出了學校,擔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學自勵”、“教育就是要讓受教育者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辯,斗爭能自奮,高精能自探”。
葉圣陶的這些話無疑是振聾發聵的,這些話對今天的新課程改革無疑具有深刻的啟示作用。在新課標下我們語文教學的自能讀書該如何有效實施呢?從閱讀教學的本質和宗旨方面看,自能讀書是指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相機啟導下,充分發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以讀促思,自能通解,積極主動地感悟并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并獲得語言文字綜合訓練的閱讀實踐活動。作為教師,我們要充分理解自能讀書所包含的四個要義:
一、自能讀書是以“書”為本
訓練學生閱讀理解技能和語言文字基本功的依據和憑借是“書”,即課文,離開了課文,閱讀訓練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無論什么閱讀方法,都必須以課本為本,并將此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來全面把握,綜合理解。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直接體驗語文的人文性,讓教材本身所蘊涵的理念和情感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在課文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氣節溢彩流芳;陸游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真摯的愛國深情催人淚下;《愚公移山》中愚公的勤勞勇敢、自強不息讓學生們折服;《熱愛生命》中的淘金者頑強的求生精神讓學生對生命有了新的敬畏。因此,強調自能讀書,首先必須堅持以“書”(課文)為本,而不能以“題”(閱讀思考題)為本,用思考題來代替學生對課文的閱讀。
二、自能讀書是以“讀”為主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生閱讀理解的基本方法和途徑是“讀”,自能讀書更應該堅持以“讀”為主。“讀”是“思”的憑借,是“悟”的前提,“讀”是“說”的儲備,是“寫”的基礎。多讀能迅速有效地培養語感,多讀能促進對課文內容的深透理解,多讀有利于識記生字、釋詞析句,多讀可以領悟譴詞用語之妙,學習布局謀篇之法。
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不應該是一味的講和問,而是要引導學生多讀書,指導學生讀好書,學生不應該是一味地聽和答,而是要多讀勤思,熟讀精思。如在學《享受生活》一文時,我讓學生反復讀課文,自己從課文中總結出作者都做了哪些事,只提醒學生注意一個問題:現在做這些平常事的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從文章的字里行間你感覺出她的什么性格特點?學生通過反復誦讀課文,答案很快揭曉,作者海倫凱勒的頑強、樂觀,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追求,無不震撼著學生的心靈。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偉大的人格滲透到學生的潛意識中,成為他們自覺不自覺仿效的楷模。此時,通過誦讀學生既完成了人格的提升又體會到了文章語言運用的巧妙。
三、自能讀書要突出“自”
自能讀書突出學生學習的個體性、自主性和自為性。“以學生為本位”,從學生本身來說,就是要學生自覺地做學習的主人,真正變被動為主動,充分發揮能動性,變單純的課程接受者為課程的創造者;從教師來說,就是要尊重學生,“要站在學生立場上為學生著想”,啟發與引導學生自求自得,努力做新課程改革的積極參與者、創造者,讓學生在如學走路、學游泳的實踐中,自己動手動腳。老師只是從旁“扶攜”,最終達到“放手”,而決不能越俎代庖。每一個學生的閱讀都是通過自己的大腦,運用一定的讀書方法和思維方法,獨立地學習課文,理解內容,獲取知識并形成技能。
在閱讀實踐中,學生的自我意識、自主意識、自控意識得到強化。其讀書活動雖然也有教師的啟發誘導,但主要還是由學生自讀自思、自我感悟、自問自解、“自求得之”。只要學生分析的合情合理,作為教師我們要尊重學生自己的結論。
四、自能讀書要體現“能”
這里的“能”是指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這是自能讀書的核心,是學生的閱讀能否取得好的效果,閱讀水平能否迅速提高的關鍵性因素。它包括閱讀的基本技能(讀的技巧,思的方式)、閱讀的內化因素(感知、頓悟、深究),還包括積極思考的習慣、主動求知的欲望和深入探究的意識等等。這個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師的有意介入,教師不僅要清楚地了解學生的思路,及時反饋信息,調整教法,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其他同學從發言者的解答中受到啟示,得到裨益,使更多的學生“豁然開朗”,從而學到閱讀分析的正確思維方法。
總之,自能讀書改變了課堂教學結構,轉變了教師的教學職能,激活了學生的內在動因,挖掘了學生的學習潛能。教師的教學變繁瑣的“講”和“問”為適時的“啟”和“導”,變牽著學生走為服務于學生的學;學生的閱讀變被動的“聽”和“答”為主動的“讀”和“思”,變少數學生發言表演為人人自覺參與自主學習。這樣的閱讀教學,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當然。自能讀書并不是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和具體的教學方法,它是我們的閱讀教學所應追求的訓練目標,其訓練的形式、方法和途徑應該是靈活多樣的。訓練自能讀書也不是立竿見影、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進行不懈的探索和長期的實踐。
【作者單位:鎮平縣彭營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