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學生問題意識越來越強。學生經常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從態度、方式、方法等方面闡述了藝術處理學生提問的策略。
關鍵詞:新課改;褒揚激勵;舉隅類推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在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里,在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中,學生的問題意識越來越強,提出的問題越來越多。面對學生問題意識激發后呈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筆者擬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幾點經驗與體會。
一、褒揚激勵
英國教育家洛克指出:“如果兒童的心靈被遏止和輕視,如果孩子的精神過分沮喪,過分地加以限制,孩子就會喪失他們的活力和勤奮。”課堂上能夠發現問題對于有些學生來說已屬不易,而能夠在老師和同學面前把問題提出來更是勉為其難。因此,對于任何學生提出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問題,教師都不應該以“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會,提出來干什么,浪費時間。”“這個問題我們以前不是講過?怎么你還不會?”等有傷學生自尊的言語來刺激學生。而應該善于發現其合理性、發現其價值,做出及時、肯定性的評價。學生若能提出具有挑戰性、批判性的問題,則更應褒揚激勵,積極引導。這樣,不僅會使學生認識到問題的價值,還會使他們認識到自身的價值,意識到自己身上潛在的創造力,從而歡欣鼓舞,熱情高漲,更充滿自信地提出問題,主動積極地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二、舉隅類推
教學中對學生的某些疑問,可以反守為攻、聲東擊西,提出一個類似的問題讓學生回答,從而使他們在回答問題中觸類旁通,悟出自己所提問題的答案。教學“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時,講到“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東西”時筆者舉例:“比如,擺在我們大家面前的課本看似一模一樣,其實沒有哪兩本是完全相同的。”有學生當堂質疑:“我們每個人學的課本難道不一樣嗎?怎么能說沒有哪兩本是完全相同的呢?”對此疑問,我并未正面回答,而是反問:“在座的有沒有哪兩個同學是完全相同的呢?”學生回答后,我追問:“我們大家不都屬于人類,不都是人嗎?怎么能說沒有哪兩個同學完全相同的呢?”如此引入對事物共性和個性的討論,學生很快明白了其中的哲理。
三、順水推舟
青少年的辨別是非能力較差,容易被一些假象所迷惑,因此,我們要注意用各種方法和手段來幫助學生辨別是非,其中,順水推舟就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教學“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時,筆者針對農村迷信盛行,有人請神漢巫婆拿妖捉怪現象,指出:“神漢巫婆以謀取錢財為目的,用各種手段制造假象,愚弄群眾,千萬不能受騙上當。”“比如抓鬼……”還未說完,有學生就提出不同看法:“老師,不對,我親眼見到,法師一刀砍去,女鬼鮮血淋漓。”我順勢說:“是的,我們教室里也有鬼。”說完我將事先準備好的酚酞紙貼在黑板上,說:“鬼就藏在這紙里,讓我來對付他。”說完,拿出木刀,一刀劃去,紙上滲出斑斑紅印,活像流血,然后設問:“顯然,教室里并沒有鬼,怎么解釋這種現象?”經過討論,學生揭開謎底。(木刀沾有堿水,酚酞與堿反應成紅色)
四、引導推理
邏輯推理是根據一個判斷或一些判斷得出另一個新的判斷的思維形式,它是邏輯思維最基本的形式之一。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我們可以根據已知的知識和條件,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對問題進行邏輯推理和論證,從而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或作出正確的判斷。如,在回答學生提出“‘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否是規律”這一問題時,教師可作如下推理說明。
1.什么是規律?
2.規律是現象的聯系還是本質的聯系?
3.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現象的聯系還是本質的聯系?
4.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否是規律?
5.在“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現象背后起作用的是什么規律?
如此,結論也就順其自然、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