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衛兵
摘 要:面對誘惑,失去方向;面對挫折,自怨自艾。教師的現實苦悶,嚴重影響了工作的質量,甚至傷害了工作的對象。提高師德修養,樹立職業自信是教師教書育人驅除苦悶,從容奉獻的保障。
關鍵詞:教師職業道德建設;需要;內涵;策略
一、師德:職業的需要
牛頓和他的三大定律,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把人類送上了太空,把人類送上了月球。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因為空間實驗室的存在而悄悄地發生著變化。牛頓曾有擔任盧卡斯教授的經歷。
愛因斯坦,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奠基人,相對論——“質能關系”的創立者。他創立了代表現代科學的相對論,為核能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被公認為是自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物理學家。他也有在普林斯頓擔任教授的經歷。
他們為什么是以杰出的科學家的身份被人們銘記,而沒有以知名的老師身份被人們回憶?我在百度知道里檢索過他們的生平,他們的教育經歷都寫的很少??梢?,老師和科學家的最大區別之一就是:科學家可以憑自己在專業領域的貢獻收獲成功,老師則還需要有高尚的師德才能體驗喜悅。
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1914年留學美國入伊利諾大學獲政治碩士學位,后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教育,師從杜威。1917年秋,他學成回國,他并沒有滿足于自己的專業知識所能勝任的大學教授的職務,而是根據自己的職業理想,憑借高尚的職業道德刻苦鉆研,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等一系列著名的教育理論。他舍棄了都市的繁華,特別重視農村的教育,認為在3億多農民中普及教育至關重要。1923年與晏陽初等人發起成立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之后,赴各地開辦平民識字讀書處和平民學校,推動平民教育運動。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曉莊創辦鄉村師范學校曉莊學校,創辦第一個鄉村幼稚園燕子磯幼稚園。最終成為大江南北耳熟能詳的著名教師,被人們敬仰。
晏陽初,1913年起曾就讀于香港圣保羅書院(香港大學前身),美耶魯大學,主修政治經濟。1918年畢業,獲學士學位。1919年入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攻歷史學,獲碩士學位。1944~1945年,美國拉丘茲等三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他大學畢業后,也沒選擇在政治、經濟或歷史等領域發展,而是立志獻身平民教育。1920年開始致力于平民教育七十余年,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沒有堅定的職業自信,誰能放得下頭上的光環堅持70年!
從上面四個典例的對比中,我們不難看到高尚的職業道德在鑄就精美師魂中的作用;堅定的職業信念在燦爛職業人生中的不朽功勛。
二、職業自信的內涵探究
“自信”在現代漢語詞典的詞條里被詮釋為:相信自己。在教師的職業生涯中,它應該具有更廣泛而獨特的內涵。作為一名教師,要能遠離世俗與浮華,自信、自尊!
1.要相信教師這個職業在人類發展進程中的巨大作用
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社會分工。我們無法考證人類歷史上誰是第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人,不能想象他工作時的具體情形。但是,他既然是“第一個”,那么他在當時就應該是備受尊重的人。他也應該會認為自己開啟的職業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是比栽桑養蠶、繅絲紡布、冶金制劍更重要、更美好的職業!
經過歷史的積淀,教師這個職業保留了下來,并發揚光大。無論是規模還是職業內部的分工,都彰顯著教師職業的偉大和不可替代。我們應該相信,我們工作的平常是因為我們鑄就的絢麗靈魂的輝映所致。
不少人習慣以“工作報酬”這個簡單的標準來衡量職業的高低貴賤。這是不客觀的,我們應用“勞動價值”這個標準來培養自己的職業自信。
2.要相信自己能夠通過努力當好一名教師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的世界觀也發生著應有的變化,他們對老師的需求也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也會因為復雜因素的影響而收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遭遇事業挫折,喪失從事教育的勇氣、信心。要能堅信只要不斷提高師德修養,就一定能當好一名教師。
3.要相信我們的培育對象是追逐夢想的青年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滲透著這樣的職業要求:要相信學生。學生這個群體是進步的,是新生事物的代表。他們有多彩的理想和追求,我們要做好教育工作就要尊重他們,更要相信他們。
相信學生能主動追求進步,相信學生能發現自己的優點,相信學生能修正自己的夢想。他們有了錯誤,我們不橫加指責,而是給他們認識錯誤留出時間,給他們改正錯誤提供空間。營建互相信任的工作環境,是職業自信的最美旋律。
三、樹立職業自信的策略
職業自信的內涵是對教師的理論要求,面對浮華拜金的世俗,教師應該怎樣實踐自己的職業自信呢?
1.看淡名利是樹立職業自信的心智
2.知足常樂是樹立職業自信的理性智慧
3.秉持臺上與臺下的那份從容是樹立職業自信的保障
4.享受現實,遠離虛榮是奉獻青春的最高境界
做一位自信的老師,遠比做一位揚名的老師實在;做一位自信的老師,遠比做一位奔走于名利的老師幸福;做一位自信的老師,遠比做一位燈紅酒綠的老師快樂。
參考文獻: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魏書生.好學生好學法[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3]董奇.心理與教育研究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