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民
摘 要:現在,不管是在農村還是城市,學校里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成功與否關系到中國下一代的前途命運,關系到一個國家未來的前途和命運。針對獨生子女在教育上存在的問題,分析造成這些問題的社會因素及家庭因素,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對策。
關鍵詞:獨生子女;教育;問題
一、獨生子女的特點
我國至1979年實施計劃生育以來,在3.2個家庭中,有20.72%為獨生子女家庭,這種比例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將會越來越大。由于社會背景和成長環境的影響,獨生子女呈現出自身獨有的特點。
1.性格比較獨立,自我意識很強
我國的計劃生育使我國的家庭結構發生很大的變化,導致獨生子女家庭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極其的溺愛,用俗話說就是“含在嘴里怕化了”。在這種家庭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普遍的性格特點就是自我意識很強,做事判斷比較專斷,不顧及別人的感受,表現為追求自我、實現自我、突出自我的個人傾向主義,不顧各種制度的約束。
2.心理脆弱
經濟發展了,家庭生活水平提高了。由于計劃生育的影響,每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家庭在給孩子優越的物質生活時卻忽略了孩子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這樣導致獨生子女在面對困難、挫折時,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應對,心理脆弱,往往出現極端的行為。
3.性格孤僻叛逆
獨生子女家庭顧名思義就是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獨生子女從小就生活在一個獨處的環境中,沒有兄弟姐妹,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不合群。獨生子女群體不知道如何去融入一個群體,和別人交朋友,溝通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差,性格上表現為孤僻和叛逆。
二、獨生子女出現這種問題的成因
1.社會因素
計劃生育實施至今有三十多年,這其中出現了兩代的獨生子女?,F在的獨生子女處于比父輩更優越的生活環境,但是他們受到了社會很多方面的影響。專家把目前我國獨生子女在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四人和父親、母親兩人共同溺愛下發生的自我、任性、孤僻、自私、不求上進等心理偏差成為“四一二綜合癥”。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只是獨生子女出現上述問題的一個原因。
2.家庭因素
獨生子女家庭最大的特點就是每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成長環境比較孤僻,缺乏和兄弟姐妹交往的生活環境。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都受到很大的影響。家庭生活環境的影響是獨生子女出現上述問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三、獨生子女教育問題的對策
1.提高認識,更新觀念,樹立全新的育人觀
(1)提高認識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和終身教師,其作用至關重要。其一,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占主導地位。其二,高素質家長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資源,對孩子具有示范作用。
(2)更新觀念
每個人一生的成長應該獨立經歷和面對很多風雨和挫折。所以家長應該懂得孩子是什么樣的“種子”,就應該讓它長成什么樣子。家長不能強迫孩子個個長成參天大樹,也不能將其打造成千篇一律的盆景,就如森林里應該有千姿百態的各種樹木才符合自然環境的發展規律一樣。
2.家庭教育全面關心獨生子女,使孩子適應現代社會發展
(1)偏重智育轉向教育孩子成人
綜合素質高、能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在二十一世紀將備受歡迎。任何一種只注重側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是和社會、時代發展相違背的。家庭作為孩子進入社會前的“演習場”,其首要任務就是對孩子進行最基本的道德規范教育,即“學會做人”的教育,使孩子將來能夠更好地去適應社會。在家庭思想教育中,加強養成教育,把做人的品德和思想逐步內化為孩子的信念。
(2)既關心物質生活也關心精神生活
人活著除了物質生活還應該有精神上的富有才是完整的生活。因為純粹的物質生活的優越是不能替代精神生活的。父母要關心孩子的精神需求,要按孩子的求知興趣因勢利導。家長要經常關心孩子的思想動態,愛孩子并尊重孩子,幫助孩子揚長避短,認真思考、分析、處理現代社會給孩子帶來的困惑及錯誤理想觀,幫助孩子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如何與人競爭、交往。
3.提高家長素質,加強家庭教育指導
(1)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而家長要教育孩子從完善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多看修身養性的書籍,端其行正其身。
(2)培養文化科學素養和藝術修養
家長應多讀些書,多掌握一些尤其是科技方面的知識,以自己的學習習慣、學習精神、知識內涵來影響孩子。同時,家長要求獨生子女全面發展,自己也就要努力培養自己全面發展的興趣和愛好,通過學習了解藝術方面的書籍、收聽和觀看藝術方面的節目、收集文藝方面的資料,在與孩子共同學習藝術的過程中不斷交流、溝通。孩子不僅可以開闊視野,而且能培養藝術素質,家長就能更容易地誘導孩子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隨著我國計劃生育的實行,將來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家庭,在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問題上的研究也將會更多,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這一問題的研究上會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