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艷
摘 要:互動教學,就是通過營造多邊互動的教學環境,在教學雙方平等交流探討的過程中,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進而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和探索性,拓展創造性思維,以達成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創造互動式課堂教學,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和效益。
關鍵詞:品德;互動教學;教師
一、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中運用互動教學是提高教學成效的有效形式
品德與社會課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型活動課程,在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特別是在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上,普遍存在著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錯位和“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學生覺得無興趣。要想讓學生學好這門課程,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用巧妙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使學生愛學、樂學。因此,品德與社會教師如何因地制宜地改進教學方法,激活課堂教學氛圍,是當前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改革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互動式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其本質在于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讓學生融入教學全過程,它摒棄了傳統教學的弊端,取而代之的是以學生參與為主的生動活潑、互相促進的教學形式。
二、互動式教學的主要形式
1.激趣導入式
常言道: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是一節課的開始,它好比是一首歌的前奏。如果前奏悠揚、動聽、氣勢磅礴,就很容易吸引聽眾。一節課,導入得好與否,直接影響到該節課的質量。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精心設計導入新課的不同方式,如情景表演、成語接龍、猜謎語、播放樂曲等。如,教學《我的家人》時,我首先請全班學生唱《常回家看看》,讓學生懂得要孝敬父母,而在教學《鮮艷的紅領巾》時,我戴上紅領巾走進教室,與學生平等對話,一起分享少先隊員的快樂,從而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這樣,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了學習任務,掌握了教材內容。
2.小品表演式
在教學中,當教材內容適合表演小品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即興表演,也可以課前準備小品材料,讓學生進行表演。如,在教學《我們的班隊干部選舉》時,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并結合生活實際,準備“班隊干部選舉前請客”“好朋友之間拉票”等幾個內容的小品劇本,組織學生表演,把教材中要求掌握的幾種觀點融入小品中,讓學生在情境中去分析選舉者該怎樣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探討如何當好班干部,為班級出力。
3.主題討論式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品德與社會課不是一門孤立的課程,學生也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呆子。相反,現在的學生更喜歡關注周圍的事物、關注身邊發生的故事。主題討論式就是教師組織學生圍繞某一時期發生的重大問題展開討論,以求得正確結論的一種教學形式。
4.小組辯論式
這種形式就是模擬辯論賽,即按辯論的規則,把有爭議的問題讓學生從正反兩方面去辯駁、闡述。如,在教學《學會拒絕》中講授上網的利弊問題時,可針對上網的利弊組織學生對“上網是利大于弊”與“上網是弊大于利”這兩個觀點進行辯論。在這場辯論賽中,正反雙方的辯手在組內智囊團的幫助下,列舉了很多的例子來說明各自的觀點,最后由教師來做最后的點評。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明辨是非,提高了自我保護和自我約束的能力。這種形式不僅能讓學生從中獲得知識,而且為學生展示自我提供了一個平臺。
5.過程體驗式
這種形式要求學生將課堂學習轉移到現實的情境中,按知識內容的要求,進行某種行動,體驗某種生活。如,在講解《伸出愛的手》時,學生不能感受到殘疾人的生活究竟有什么不方便,在教學時可以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扮演殘疾人,體驗殘疾人在生活中的種種不方便,體驗當時的情緒,在組內分享自己的情緒。再組織學生觀看殘疾人舞蹈《千手觀音》,引導學生從“熱愛生命,不放棄生命”的角度進行思想交流。這種活動形式既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又堅持了知行統一的原則,使課堂回歸生活,讓學生在自身的生活體驗中了解情緒的作用,使學生從體驗生活中獲取有關知識。
此外,互動式課堂教學還可以通過做卡片、講故事比賽、設計公益廣告、小組制作手抄報、演講、調查訪問等多種形式進行。
三、互動式教學的思考
互動式教學法是一種民主、自由、平等、開放式教學。互動式課堂教學注重師生的互動,因此課堂氣氛往往是比較活躍的,但互動式課堂絕不能是“放羊”,而是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如果在互動式教學中敷衍了事,對學生進行“放羊式”管理,必然會導致教學時既無明確的主題,又無具體的組織程序和要求,也無有效的形式。所以,互動式教學對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水平、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要適應信息化、知識化時代的需求,不斷學習,不斷探索,在教學中才能控制課堂,做到活而不亂。
正如新課程“以人為本”的發展核心理念中所指出的那樣:“課程要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面向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我們教師要肩負起學科的重任,教會學生放眼世界,做一個真正對社會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1]陳吉明.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導讀與教學實施.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06.
[2]李鎮西.做最好的教師.漓江出版社,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