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蔭杰
摘 要:德育,是我國學校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和重要組成部分。與智育、體育三者關系相輔相成,對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質起導向和促進作用。各科教學是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經常的途徑,而地理教學也處處發揮著德育的重要角色。著重從高中地理教學大綱入手,深入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學對學生的德育養成起到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材;德育
“以德治國”的方略,無疑是把德育作為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擺在了一個特殊的位置。其具有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作為處在教育第一線的各位教育工作者是必須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的。德育是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教育過程,而地理學科是進行德育、強化公民德育意識的主渠道之一。地理教學大綱對于德育的要求是明確的,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如何正確、合理、適度地把握教材,使地理知識、能力教學與德育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德育能深入學生心中,是每一位地理教師必須深入細致進行研究的。
高中地理素質教育由三部分構成,即地理知識素質、地理能力素質、地理品德素質。作為地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地理品德素質又包括道德素質和政治素質兩個方面。品德素質教育的目標通過包括世界觀教育、正確的人生觀教育、社會道德教育和社會公德教育,使其形成優良的思想品德。教師必須明確學生品德素質教育在當前的素質教育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是整個素質教育的靈魂。
高中地理教材除注重培養學生的品德素質,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以及對社會的責任外,同時還從重視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熱愛地球,保護人類生存家園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全球道德觀念。增強學生全球道德觀念成為高中地理教材的一個新的主題。
關于德育,高中地理教學大綱中教學目的的第三條指出: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深化對國情、國力以及國策的認識;積極參與協調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活動。第四條指出:深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感。教學目標的第五條指出:增強環境意識和全球觀念的教育,樹立科學的人口觀、環境觀、資源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從全球和未來認識環境,培養對環境負責的觀念和行為。地理教學大綱為地理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把握這些要求,使之能夠得到更好的貫徹和實施。
一、重視對學生的國情、國力、國策教育
教材延續了原有的德育要求,同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涉及國情時,既反映了我國的優勢,也不回避劣勢。這樣的教材編寫既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也激發了學生樹立報效祖國的堅強信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分析教材,不僅要看到顯性的愛國主義教育,也要看到隱性的愛國主義教育。一種情感和思想觀念都是建立在掌握一定知識的基礎上,高中地理教材的國情、國力、國策教育是以地理知識為載體進行的。地理學所特有的思維方法、知識體系也明確了地理學是進行國情、國力、國策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所以教師不單純是為了向學生講述我國的國情、國力、國策知識,而重要的是為了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建設社會主義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生態觀
新教材是圍繞著人與環境協調發展這一主線,以自然地理知識為基礎,以可持續發展觀念為指導來構建高中地理教材的。教師不僅要能把對學生的德育定位在道德教育上,教材更多的是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突出天、地、人的和諧相處和協調發展。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自覺行為,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資源觀、環境觀、生態觀,明確人類不能只是為了謀求發展而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明確環境能夠提供人類生存支持服務程序的有限性,懂得不能無節制地只是從大自然中索取。
三、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觀念
環境問題的實質是發展問題,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是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高中地理教材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地理教育的中心目標,可持續發展始終貫穿于整個地理的教材之中。可持續發展意識是在經濟高速增長對環境造成巨大破壞以后,人類在反思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關系中逐漸成熟起來的。人類不但要對自己講道德,還要對自然環境講道德。目前,占有全國人口一半以上的青少年和兒童,他們是未來的建設者和各大層次活動的決策者,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而地理學科的知識結構和特殊功能,決定了21世紀的地理教育,在推進可持續發展中將發揮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樹立全球意識、參與意識
環境問題已由區域性上升為全球性。整個世界面臨的全球性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一系列問題,不是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可以解決的,必須進行國際合作,全世界共同攜手才可能妥善解決。中國十分重視和積極參與聯合國主持的有關環境與發展問題的討論,并簽署了多項國際公約和協議。這一系列舉措無不反映出在中學生中樹立全球意識、參與意識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全球道德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同時,明確了這也是高中地理教材又一個重要的德育內容。
(作者單位 河北省隆化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