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萍
語文是一門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為了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打下更堅實的習作基礎,本人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拓展習作的角度入手,摸索出了一套讀中悟寫、讀中導寫、讀中練寫、讀寫結合、讀寫互動的方法,取得較好的成效,現(xiàn)把策略與大家分享。
一、在識字教學中寫詞句,提早起步
讀中感悟,讀中習作應從低年級開始滲透,但又不能太復雜,低年級讀寫結合有一定的困難,老師應該想辦法把這個過程簡單化,在讀寫之間架設一條自然美觀的橋梁,讓學生輕松快樂地過橋。
1.扎實掌握漢語拼音,增加識字量,為提前讀寫創(chuàng)造條件。漢語拼音是識字的拐棍,從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的實際需要來看,將其功能定位在幫助識字和學習普通話上。為了使學生扎實掌握漢語拼音這一工具,我們放慢了拼音新授的步子,降低了漢語拼音的教學要求。而且,隨著識字量的增加,學生逐步由看拼音讀課文向看漢字讀課文過渡,采取最后過渡到讀純漢字的課文。
2.多種渠道,進行積累性讀寫訓練。積累語言是運用語言的前提。因此,在一年級上學期,我們主要進行積累性讀寫訓練,課內(nèi)、課外同時進行:(1)課內(nèi)讀讀、說說、背背、寫寫,鞏固積累。(2)課外多讀多背,多方積累。根據(jù)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一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讀物,如,童話、寓言、故事、兒歌、童謠、古詩等。以課堂為紐帶,在語文教學中,經(jīng)常利用教材以外的知識火花來引爆課文中出現(xiàn)的問題,使學生體會到,課文只是微微地打開了一個通往知識世界的窗口,以激勵其閱讀的興趣。(3)就文取材,進行理解性讀寫訓練。入選到我們教材的文章,題材廣泛、體裁廣泛、內(nèi)容廣泛,在思想內(nèi)容、情感態(tài)度、寫作技巧、文筆文風各方面都堪為后學垂范。
在實驗中,大量的識字、豐富的積累使學生有了寫的欲望,我們?yōu)閷W生精心挑選了豐富多彩的圖片,激發(fā)了學生寫作的興趣,自由讀寫課上的聽記、摘抄、看圖寫話,循序漸進,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寫作能力。隨著課題實驗的深入開展,凡是搞這項實驗的教師,無一例外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教師嘗到了這項實驗的甜頭,看到了教學改革的希望,進一步堅定了信心。
二、在閱讀教學中寫句群,夯實基礎
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通過閱讀途徑,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通過寫作途徑。而讀寫結合的基本途徑是“從讀知寫,從讀帶寫”。在低段的閱讀教學過程中相機對學生進行寫句群的訓練,并通過寫句群訓練進一步鞏固閱讀成果。具體做法如下:
1.嘗試“句群訓練”。葉老說:“讀懂課文主要在于透徹理解,而透徹理解就是反復玩味語文。”所謂玩味語文,旨在揣摩作者是怎樣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錘煉自己的語言。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學習借鑒課文中作者運用語言的表達方法,從積累語言轉化為運用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2.從書面語言轉向個體語言。學生是語言訓練的主人,語言訓練的基本思路之一,是在學生讀懂課文之后,引導學生把自己對課文內(nèi)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