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的會計模擬實訓主要是通過寫、算、做三項基本功的獨立操作進行的,但存在著諸多問題,就中職學校會計模擬實訓課程的完善建議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中職學校;會計模擬實訓課程;問題;對策
會計模擬實訓是指在會計教學中,把企業財務部門的業務活動濃縮于事先設計好的會計模擬實訓資料之中,培養學生處理實際業務能力。目前的會計模擬實訓主要是通過寫、算、做三項基本功的獨立操作進行的。雖然說這可以縮短理論和實踐的“適應期”,為即將從事的工作任務奠定基礎,但是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卻有著種種欠缺。
一、中職會計模擬實訓課程存在的問題
中職教育情況弱化。首先從生源的角度來看,以前我國實行的是精英教育,只有少數人才能考上高等學校繼續深造,而中職教育在當時因為上學時間短,國家能給予解決工作問題而深受當時初中畢業時成績優異的學生的青睞。現在的中專生自身的學習能力差,對于進一步的學習帶有厭煩心理。兩相比較不難看出,現在的中職教育的難度很大。相對純理論學科而言,會計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經濟管理學科,因此,對于中職學校的學生我們更應從實際操作中彌補學生理論理解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其次,會計模擬實習的教材編排不盡合理,實習內容多,時間緊,學生不堪重負,實習效果不佳。另外,賬務處理中需要有更多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如,一項資產是否采用穩健原則,是否計提減值準備,在現有的會計模擬實習中,根本沒有會計職業判斷的體現,只需按圖索驥就可以了。通過以往的會計模擬實訓,我們可以看到,傳統的會計模擬實訓往往是學生每人一套實習資料,其內容相當于一個中型制造企業的一個月的業務量;一個人充當企業的各種人員的角色:既是倉庫管理員又是銷售人員;既是會計又是出納等等。給學生感覺很混亂,理不出頭緒。但要學生對實習進行總結時,卻講不出個所以然來。最后,實訓時只重視手工模擬,忽視了計算機模擬。但我們看到在會計模擬實訓方面,還主要停留在手工模擬階段,應用計算機模擬實訓的相對還較少,這會使得學生工作后依然要經過長時間的適應期,才能勝任一定的會計工作。
二、解決的方法及建議
1.要貼近實際工作,選好綜合模擬實訓教材
近幾年我國會計制度在不斷改革、完善,而一些相應的教材仍未修訂,特別是會計科目和相應的賬務處理未能及時修正,如果仍然采用這類教材將會不利于學生按新會計制度要求進行模擬實訓,達不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為此,在選擇教材方面我們應該及時更換所用教材,使其盡可能地貼近實際工作,為學生較好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2.分角色認真做好實操課的操作輔導
傳統的會計模擬實訓課大多是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動手做一套賬即可。讓學生意識不到會計與其相關崗位的關聯性。所以說,在今后的操作中,應將學生分角色進行實操課。如,將班內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都劃分成出納、會計、倉庫保管員、采購員等幾個,讓學生在各個小組中分別擔任各種不同的角色,定時更換,使其在實訓的過程中充分了解與會計相關的各個崗位的職責。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熟悉操作要求和過程。
3.在模擬實訓中增加電算會計的內容
信息技術的發展對經濟、社會活動的各方面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對與經濟活動密切相關的會計工作,也必然產生巨大的影響。目前,絕大多數學校的會計模擬實訓都采用手工做賬的資料,而會計電算化課程的學習卻是脫離實訓課進行的。這一點,我覺得是不可取的。對于這兩部分來說,應使之相結合,將手工賬的模擬實訓與會計電算化教學密切聯系起來。對于手工賬中出現的憑證、報表信息等由充當相關崗位的“會計人員”及時錄入,通過上機操作或教師演示,讓學生體會使用會計軟件完成“證—賬—表”全盤賬務的上機操作。之后要讓學生自己分析手工做賬和計算機做賬的異同,激發他們學習電算會計的興趣,為下一步進行會計電算化的學習和提高做好準備。
4.建立教師實踐基地,要求教師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實踐活動
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過程中應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內涵。而對于從事實踐性課程的教師,不但要精通本專業的基本技能,而且具體的業務環境也要親身經歷。這樣才會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會出現閉門造車的情況。如條件許可,教師在擔任實踐性課程前,應利用節假日或假期等時間,定期到企業或注冊會計師事務所進行長短期的實踐鍛煉,這樣可以及時給予學生最新的知識與信息,使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實踐出真知,應當把社會實踐當作是教師的一種進修,作為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徑。
總之,會計模擬實訓是解決當前會計教材理論聯系實際的一門必備功課,做好手工模擬實訓作業能夠使學生將書本與實際相結合。同時,為適應電算會計的發展,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更要增加會計模擬實訓的電算化內容,將手工做賬與電算會計有機地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鄧巧飛.對會計模擬實訓教學的幾點思考[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11).
[2]錢英,章仁俊.高職高專院校會計教學體系構建及教學過程優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05).
[3]熊守春.提高會計實踐教學質量的思考[J].財會通訊,2005(12).
[4]郝玉貴.知識經濟下的會計教育模式創新[J].經濟師,2004(03).
作者簡介:陳曉蕓(1975-),女,福建閩清人,講師。
(作者單位 福建省閩清職業中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