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益豐
摘 要:以一堂財會課的課堂教學實踐為例,將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理論思想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通過該教學的實踐探究,進而分析教學成效,提出注意實踐存在的問題,便于今后更好地開展“教學做合一”的課堂教學。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教學實踐;教學成效;實踐反思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他的方法論,貫穿于所有的教育實踐活動中。當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中職財會專業的基礎課教學,也逐步開展“教學做合一”的實踐教學研究。但由于教材、教學安排、學校設施設備等方面的限制,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很難具體開展這樣的教學。如何在諸多不利的因素中實現“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活動,筆者以一堂財會課為例進行探究。
一、教學實踐
下面以《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一堂課為例,來說明“教學做合一”模式的實施過程。
1.課題目標
首先確立“會計工作崗位設置及回避制度”為探究課題,嘗試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并達到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企業會計崗位名稱;理解會計崗位不相容職務;掌握會計崗位回避制度。
能力目標:發展學生理解、分析、記憶能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職業判斷能力。
情感目標:增強上進心、團隊精神;體驗學習樂趣和職業特色;樹立法律意識、職業道德觀。
2.激趣提問
首先,教師播放節選視頻,視頻一描述大學生招聘會中某企業招聘的會計崗位;視頻二描述某企業出納人員的貪污挪用公款案件的審理。通過兩段視頻的演示,使學生對實際工作產生懸念,激發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企業該如何設置會計崗位?有哪些崗位不相容?然后教師提供一項任務書,向學生列出探究的問題:(1)如果你是財務經理,你會如何設置會計工作崗位?(2)至少需要招聘多少人員?(3)如何安排每位人員的會計崗位?(4)如果你的表弟想應聘財務部出納,公司能否同意?并與學生一起討論。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選擇不同的問題,也可自主提出相關問題。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篩選,確保問題有意義和有價值,且通過努力學生可以解決。教師提供一定數量的學習資料,比如:網絡、法規文件等。同時提出評價制度,設立“最佳表現組”“最有成就個人”的活動獎勵。
3.合作探究
教師結合學生認知水平,學習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等,對小組成員進行分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確立探究的問題,并進行人員的分工,明確各成員的具體任務。比如:閱讀資料,培養閱讀習慣、提高解讀能力;然后進行組內分享,通過簡單交流取長補短。教師需要指導每位小組成員,就學生自己選定的問題分析適時點撥。對于重點內容,輔以圖示和案例進行解釋,深化學生的理解。
4.分享成果
探究過程,既是教師的教中學,學中教,也是學生的學中做,做中學。活動結束。
首先,各小組匯報探究成果,匯報的內容不僅有成果,還有完成問題的過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等。教師根據小組匯報成果,適時給予分析評價,不僅包括問題的回答精準,也包括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參與度以及小組合作精神。
其次,各個小組推選代表,進行角色模擬,將會計工作場景帶入教室,融工作環境于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不僅能充實學生的專業知識,更能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最后,小組間對抗辯論。通過之前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大部分學生掌握了相關的財經知識,但運用能力有待提升。設計小組對抗比賽,挖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及應變能力,提升專業基礎知識。
5.總結交流
各小組間對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進行自評、互評。教師根據評價機制,對“會計崗位的設置及回避”的探究活動進行總結。
二、成效分析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這一課程,是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課程之一,是學生考試通過的最大障礙。如何化解學生思想包袱,使學生快樂學習,輕松學習,本人一直思考這樣的問題。課后通過與學生談話,發現利用這種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對實現教學目標,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1.達成教學目標
會計教學中實踐“教學做合一”理論,既要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財經基本知識與技能,還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使他們學會學習、提高能力、完善人格。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創新。
2.提升學習熱情
“教學做合一”的落腳點在“做”,重視通過“做”滿足學生的表現欲和發展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于與普通中學學生心理特征有巨大差異的中職生而言,獲得表現機會是實現自身發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因為在“做”的過程中,他們實現了真正的自我支配,自我能動性得以充分挖掘,從而大大提升了學習熱情。
3.增強團隊凝聚力
“教學做合一”不同于傳統課堂單一知識傳授形式,而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探討。特別是合作探究環節,學生分組進行學習活動,人人加入討論、實踐、探究的活動中,進行各種搶答、表演比賽,各抒己見,互通有無,團結協作,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
4.促進師生和諧
在實施“教學做合一”的課堂上,教師不再是教學內容和活動的主角,而是學生的合作伙伴。學生通過教師精心組織、安排的活動,參與到教學中,學生成為真正的教學主體。在這樣的互動活動中,師生關系融洽和諧。“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師生開展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的前提。它不僅會引起學生對老師的信任與尊重,而且會使學生把對教師的愛遷移到其所授學科上來。
三、實踐反思
如何將“教學做合一”靈活運用到中職會計教學中,不僅要求教師具備崇高的師德師風,勇于創新的精神,科學的教育觀念,健康的身心素質,終身學習的態度,以及高超的執教能力等。同時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創新教材
教材的知識點和內容是固定的,教師要順利開展“教學做合一”的雙邊活動,需要考慮學生的現有知識、經驗和能力水平,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年齡特點等,對教材內容及框架等,需要經過教師的創新提煉。教材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是課堂教學的著力點,處理得如何決定著教學的成敗。教師只有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科學地駕馭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教學質量。
2.精設環節
“教學做合一”十分強調做的重要性,“做”的精髓是既會動腦又會動手。會計教學中常見的活動有:案例分析、角色模擬、辯論、分組討論等多方面內容,每個環節都離不開師生互動。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安排好學生實踐這個中心環節,時間安排上要保證一半以上的課時。在教學形式上要防止機械式訓練或單純模仿,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親歷設計過程,特別強調學生的全員性和全程性參與。
3.控制評價
“教學做合一”是由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做”的過程中,但由于教師的掌控能力不強,往往會出現因學生過于興奮,教師難于掌控的局面,這是對教師調控能力的巨大考驗。因此,教師應運用評價手段進行調控,不可放任自流,應運用評價手段,規范學習行為,落實活動各個環節。評價應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不僅要對成果進行評價,而且要對學習過程進行評價。
總之,學生只有通過“做”才能把書本上和老師所授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教師只有在教學中實施好“教學做合一”,才能真正地完成教學設定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楊雪特,劉毅.“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的探索與認識[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9).
[2]王穎,俞啟定.“教學做合一”“做中學”思想的創新與繼承[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