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玉剛
前不久,在一次優質課比賽中,一位老師正在執教山東美術版品德與生活教材一年級《我是潔潔》一課,下面是部分教學片段:
師:大家學會刷牙了嗎?
生:學會了。
師:真的學會了?我要檢查一下。現在,我們請出牙齒的好朋友——牙刷和牙膏。
(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水杯、牙刷、牙膏)
師:仔細觀察老師的牙刷和牙膏,和你的有什么不一樣?
生:老師的大,我們的小。
師:對,小朋友用的是兒童牙刷和兒童牙膏,更適合大家的小牙齒。我們選用牙刷時還應該注意用軟毛的,3個月就要更換一次。如果你的牙刷毛卷了,就說明要更換了,不然會擦傷牙齦。每次刷牙的時候,牙膏要占牙刷頭的一大半,不要太多了。
(教師邊說邊擠上牙膏,讓學生觀看牙膏的量)
生(情不自禁):老師,還真擠呀!
真是童言無忌呀!要刷牙就得擠牙膏,這是多么平常的事,但是孩子為什么會發出這樣的感慨?一個一年級小學生為什么會對教師教學行為的真實性提出質疑?這個問題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回顧自己以前聽過的一些課,我不得不向我們的品德教師發出呼吁:還品德課堂尤其是公開課堂教學以真實吧!
一、創設情境要真實
品德與生活課程的資源是多樣的、開放的,有效地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是教師創造性的重要標志。山東美術版《品德與生活》教材為教師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創造和開發課程留有很大的空間,因此,許多教師在使用教科書時,改變了“以教科書為中心”的觀念,生成課程內容和學生活動。但是,在開發課程資源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下令人擔憂的問題。
【案例1】《我和爸爸媽媽》教學片段
……
師:小朋友們剛才都互相介紹了自己的爸爸媽媽。爸爸媽媽平時是怎樣關心、照顧我們的?今天,王浩的媽媽也來到了我們的課堂,先聽她講幾個小故事好不好?
生:好!(熱烈鼓掌)
王浩的媽媽:(很動情地講了三個小故事)
……
講臺上“王浩的媽媽”雖然講得很動情,講臺下聽課的我卻沒有感動,卻隱隱生出一絲擔憂。因為“她”并不是“王浩的媽媽”,而是我認識的該校的一位年輕教師,而且還沒有結婚。課后,我找到王浩,問他:“聽了媽媽講的小故事,你是怎么想的?”王浩很認真地告訴我:“她不是我媽媽,是劉老師扮演的!故事也是劉老師編的!”果然不出所料,在孩子心里,我們的品德課堂變成了舞臺,教學也變成了“演戲”。
《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課程視兒童的生活為寶貴的課程資源。課程學習本身是兒童生活的組成部分,是兒童在教師指導下真實體驗生活、主動參與生活、創造生活的過程。”奉勸品德教師在創設類似生活情境的時候能夠還學生生活以真實。
二、重視學生在活動中的真實感受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活動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每一種活動都有其適用的范圍和價值,體驗學習是一種很重要的教學活動方式,而每個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的真實感受是形成認識、轉化行為能力的原動力。
有位教師在執教山東美術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我的權利”單元中的《我們來選舉》一課時,由于對教材文本的研讀不夠透徹,沒有根據教材編寫意圖將課時目標準確定位為“通過學校和班級集體生活,讓學生初步了解公平、公正、民主、平等在社會生活中的現實意義,培養學生現代民主意識和參與民主生活的能力。教給學生學會保護自己參與民主的合法權益”,而是單憑自己的理解,把教學目標定為“了解選舉的程序以及公平、公正的意義”。課堂上,教師沒有征得該班班主任的同意,重新選舉班長。結果,原來的班長落選,教師感到無法收場,便聲明“今天的選舉無效,只是了解一下選舉程序”,盡管如此,下課時,新老班長沒有一人履行職責喊起立,教師非常尷尬。
課后,當我們跟他一起分析本課教材的編寫意圖時,他才突然醒悟:原來自以為非常得意的教學活動設計,竟然背離了教學目標,脫離了學生生活,不但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而且給學生造成了“品德課堂就是演戲”的錯誤認識。
三、學生的探究活動要真實
探究學習是教師在現代教學中應該著重培養的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它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學術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踐調查、信息搜集與整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形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下面一位教師在優質課課堂教學比賽中是這樣體現這一學習方式的。
【案例2】《肥沃的黑土地》教學片段
……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了解到東北是一個物產豐富、風光優美的地方。讓我們走進這片美麗富饒的黑土地,揭開一段塵封的歷史吧。
(播放視頻:“九一八”事變日軍侵華片段)
師:孩子們,看了視頻,你有什么感受?
生1:日本鬼子真是欺人太甚!
生2:不能讓日本鬼子在我們中國的土地上橫向霸道!
師:大家談得好!不能讓侵略者肆意欺壓凌辱我們的同胞。當時的東北軍民奮起抗爭,留下了許多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課前,大家搜集了很多資料,下面就一起交流一下這些抗戰故事吧!
(學生一一看著資料交流故事)
……
這位教師的教學,乍一看,在朝著探究學習這一方向努力,但身為評委的我,清楚地了解這次優質課比賽的規則:上課用的學生在課前15分鐘抽簽確定,參賽教師課前不接觸學生。既然課前沒有與學生交流的機會,學生又怎么會有時間去搜集資料呢?課下詢問學生,才知道學生交流的故事都是教師發的資料,學生的交流發言內容都是教師提前設定好的,無非是為了配合教師的教學而已。了解到了真相,我的心里感到隱隱作痛,教師的這種教學行為可能使自己的課堂教學達到了“最佳效果”,使聽課者感覺“好看”,但對于學生心靈所造成的創傷是無法彌補的。
在此,強烈呼吁教師,為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根本性變革,保證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必須把探究性學習落到實處。探究學習經常需要經歷和體驗失敗,最終結果的有無、正確與否,不是評價活動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據。
相信通過廣大品德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還品德教學以真實,就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生活的價值觀,使教學真正成為學生體驗生活、道德成長的有效過程。
(作者單位 山東省青島即墨市教育體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