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娟
摘 要:國民道德素質關乎國家的興衰,加強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德育教育學校不僅要充分搞好課堂教育,課下教育,還要協同家長、社區搞好綜合教育,培養具有道德素質高尚的社會接班人。
關鍵詞:道德教育 課堂教學 課下教育 活動載體 提升素質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2(c)-0053-01
一個有道德的人是受人尊敬的。一個國民道德品格高尚的國家,是強大的,是有競爭力的是有無限發展前景的。
馬丁·路德認為:一個國家的繁榮,不取決于它的國庫的殷實,不取決于它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它的公共設施多華麗;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質,即在于人們所受的教育,人們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對社會而言,道德是保證人們有一個平衡、寧靜、愉快和諧生活環境的必要條件,也是一個社會經濟繁榮,文明健康的必要條件,更是一個國家競爭的根本。國家強大繁榮的表面是經濟,其背后則是文化道德。
當前整個社會道德水準下滑,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是極為緊迫的,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為此,結合我校實際我們進行了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有效途徑的探索。
1 重視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果
1.1 認真備課
做到課前對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心中有數,要善于挖掘教材的重點,從而突出重點。尤其課文有的內容,是需要提前通知學生做好上課前的精心準備工作的。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一課《生命的樂章》中的第一目“生命獨特而可貴”中的第一問題:“你的生命從何而來?”的內容有填寫母親懷胎幾個月生下自己,生下來體重是多少?是否順產等一系列的問題,需要學生課前向家長了解。另外,情景劇的準備、活動體驗等內容都需要教師提前與學生著手準備,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2 確實落實新課標所提出來的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進行教學
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只有這樣課堂才會活躍起來,才會充滿生機和活力,才能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同時,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盎睢本褪羌せ顚W生情緒,使之精神振奮起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再將這種積極性遷移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有了迫切的學習愿望時,才能自覺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學生達到了欲說不止,老師做到了不菲不發,也就自然而然地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2 挖掘各科潛在的教育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我們不僅僅依靠思想品德課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教育,實際每科教材中都有明確的或潛在的教育內容。例如,每篇語文課它的主題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很好素材;理科課的教學內容對學生的教育性不特別直觀而是具有潛在的教育性,只要通過老師的引導、挖掘都能對學生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傊?,每門課程的內容都有其對學生的教育意義之所在。就看我們教師怎樣合理理解教材。所以學校要提倡無論哪一學科的教師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不能忽視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
3 教師自身的道德修養,以教師的行為影響學生
俗話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教師自身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是極大的。教師良好的道德修養,會成為學生品德形成的榜樣,學生的學習是在師生交際活動中產生的,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發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影響著他們的生活與道德品質的發展。學生從教師身上得到的是積極的情緒體驗,久而久之,學生的言行也向著教師期望的方向發生變化,學生會把道德思想轉化為自覺的道德行為。
4 大節日和時事事件為契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學校要以重大節日為契機,以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對學生進行一系列地有計劃、有針對性、有實效性地德育教育,從而達到活動育人之功效。例如,五月十三日母親節、九月十日教師節,我們可以在這兩個節日里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五月四日、七月一日、十月一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愛黨愛國之情。另外,教育學生關心時事大事,以實際行動展示同學的道德水準。例如,我國南方鬧冰災、汶川大地震等實事事件,讓同學通過班會討論我們應做點什么?來啟發同學自覺參加募捐活動。從而體現了同學們的民族團結、互助意識和愛國之情。
5 生活中的事件,使其明辨是非
豐富的德育資源不光在書本上,而在現實生活中的德育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我們教師在開班會的時候,可以根據同學們發現生活中的正、反兩面的生活素材對學生及時地進行多方面的有針對性地引導。另外,中央電視臺播出的《道德與法制》《以案說法》《普法欄目劇》等優秀的教育節目是對學生德育教育的很好素材。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多觀看這些節目,結合思想品德課上的內容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會使學生的是非觀念、道德判斷力得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準也會逐漸升華。
6 校、社會形成強有力的合力
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加強學生品德修養要注意優化教育軟環境,搞好家庭、學校、社會三結合教育,是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關鍵所在。
6.1 家庭教育,夯實學生品德形成的基礎
學校要利用家長學校這一有利場所,勤與家長溝通?與家長探討教育學生的方法,讓家長懂得孩子的健康成長與家長的良好教育是分不開的。優化家庭教育環境有效的途徑是進一步辦好家長學校。學校與家庭配合,教師與家長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塑造孩子的“心靈”。使家庭教育由經驗育人向科學育人轉變,由片面注重書本知識向注重孩子怎樣做人轉變,成為孕育孩子良好品德的溫床。
6.2 要積極開辟時間多參與社會、社區有意義的活動
讓學生多接觸社會,懂得自己是社會的一分子,國家的興盛與衰敗與我們個人的幸福安康有著直接的關系。在假期里我們可以讓學生到社區做他們力所能及的服務性的工作。做社區的志愿者為社區的孤寡老人服務,幫助社區的居委會做一些日常性的有意義的工作等。
總之,作為學校是教育學生的主陣地、主戰場我們要充分利用好這一平臺將學生的德育工作抓好,同時,我們也要調動家長和社區的積極力量與我們共同教育好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趙克乾.《思想品德》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J].新課程(教師),2010(3):9.
[2] 劉玉潭.關于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制約因素的思考[J].滄州師范??茖W校學報,1989(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