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摘 要:中國古代文豪輩出的歷史,閃耀著傳統作文教育的特有魅力。如果我們能夠結合當前作文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努力挖掘并借鑒古人訓練寫作思維的傳統經驗,那么語文教育的前景就會更加廣闊而秀美。
關鍵詞:語文教育 寫作思維 升華結晶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2(c)-0064-02
張志公先生在《傳統語文教育初探》(以下簡稱《初探》)一書中用專門的篇幅針對傳統的作文訓練作了披沙揀金的評介,讀后體會非淺。
1 思維的基礎
拿馬克思主義觀點來說,思維依賴于人的學習和實踐而產生;拿清代思想家章學誠的話來說,寫作思維就是“博學以實之,文章以達之。”“博學”一個方面是用書本知識來豐富思想;另一方面是通過實踐來豐富思想。清代思想家張伯行更進一步明確了這個道理:“論道而專求諸語言文字間,則道晦矣;抑論學而不求之語言文字間,則道亦泯矣。”只有把書本知識和社會體驗結合起來,才能認識客觀事物的規律,培養和提高能力,這是思維的根柢。作文的訓練原則是“詞意并重”,“意到而詞不達,如訟者抱直理,口吶莫伸”,這是作文的大病。“辭”通向“意”的唯一途徑是思維,而“文章以達之”則是運用語言進行思維,進而表達的最終歸宿。
2 思維靈感的誘發
訓練寫作的基本手段就是“首先鼓勵學生大膽地寫,等有了一定的基礎再要求嚴謹精練。”(《初探》)即所謂“先放后收”,先寫“放膽文”后寫“小心文”。蘇軾這樣說:“凡文字少小須令氣象崢嶸彩色斑斕,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乃絢爛之極也。”那么,什么可以使“少小”時的文字“氣象崢嶸彩色斑斕”呢?主要是少年兒童的特長:想象—— 這一特殊形式的思維活動。愛因斯坦在十六歲時,就開始想象:“如果有人追上光速,將會看到什么呢?”十年的想象后“狹義相對論”誕生。他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這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不難看出,張老推薦“放膽文”的真意,就是極力倡導對少年兒童的思維誘發。《初探》述,宋人謝枋得根據“先放后收”的原則編寫了一部閱讀課本,叫《文章軌范》。這個書分兩部分,前半部分叫做“放膽文”,后半部分叫做“小心文”。在所謂“放膽文”前面編寫了這樣幾句引言:“凡學文,初要膽大,終要心小—— 由粗入細,由俗入雅,由繁入簡,由豪蕩入純粹。”讀到此處不禁為古人在發展學生的想象、誘發學生的思維方面的良苦用心而贊嘆折服。由“粗、俗、繁、豪蕩、粗枝大葉”的想象活動,發展到“細、雅、簡、純粹”的思維活動的誘發手段就是“先放后收”,它完全符合心理學原理:想象有助于思維活動,想象又在思維能力的指導下,向思維發展,使思維更加深入。這也就是從生動的直覺到抽象的思維的認識過程。因此,古人實施的“先放后收”作文訓練步驟,事實上已經為當時青少年想象之苗的破土而出提供了契機,為人類的最高級形式思維這棵大樹的茁壯成長培育了優秀的株體。
3 思維興趣的保護
《初探》揭示傳統經驗說,初學階段要鼓勵學生大膽地寫,同時,教師批改作文的時候,不要改得太厲害,以免“沮挫其才思。”可見古人把作文的遣詞造句立意謀篇,提到培養學生“才思”的高度認識,把作文當一項心理工程來完成。“才思”就是想象和思維,它的動力是濃厚的興趣。就像小時候的愛因斯坦對指南針的入迷探究,愛迪生對鵝暖蛋現象的尋根問底一樣,在學生作文中,這樣的興趣火花時時可見。如果教師用成人的尺度去衡量學生作文,肯定會發現這樣那樣的不可思議之處,如果動大手術地修改,使之面目全非,或者武斷地一概否定,都無疑是對學生“才思”的扼殺。古人認為,只要充分發揮具有濃厚興趣的想象和思維,作文才會“開廣其胸襟,發舒其志氣,但見文之易,不見文之難,必能放言高論,筆端不窘束矣。”保護思維興趣的目的就是:開闊學生的“思野”,讓興趣驅使他們不斷地擺脫生活和認識的局限,向更高層次的思維水平攀登,進而借助語言文字來抒發胸臆,描繪壯志。教師不要有意無意地給學生造成作文難的錯覺,而應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享受用我筆寫我心的優越感和快意感,揮灑自如放言高論。一代代才敏思深的大手筆的誕生,這樣的條件幾乎是不可或缺的。“我雖少,為文不能自雕斫,引筆行墨,快意累累,意盡便止,亦何所師法”,柳宗元的話便是有力的佐證。現代人提倡對作文“多就少改”的意義,就體現在發揚優良的傳統經驗,保護學生的思維興趣上。“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該是多么形象而深刻的啟迪呢!當然,保護并不意味著遷就,為了避免思維興趣的保護走上極端,前人的經驗還有更上層樓的辯證境界。
4 習作思維的點撥
清代教育家唐彪說:“先生與弟子之文,改亦不佳者,寧置之。……改不可改而強改,徒費精神,終不能親切條暢,學生閱之,反增隔膜之見。惟可改之處宜細心筆削,令有點鐵化金之妙。斯善矣。”這里提出的是對學生作文在不同情況下應采取不同手段的問題。那么,究竟在什么情況下“寧置之”而不改,在什么情況下“宜細心筆削”而“點鐵化金”呢?關鍵在于改后效果是不是對維護思維的一般規律,發展學生思維個性有利。既然作文是一項以思維為核心的心理工程,那么每篇習作也就會因文因人而染上明顯的個性色彩。韓愈說:在寫作方面“能者非他,能自樹立,不因循者是也”。不同習作者對同一習作材料的組織安排絕不可能相同,因為他們對客觀事物的觀察、理解和認識往往各有獨特之處。由于這個原因,如果教師“不可改而強改”,不僅是教師“徒費精神”,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閱之,反增隔膜之見”。問題的另一面是思維不但具有個性特征,而且具有共同的、一般的規律。教師欲求“點鐵化金”之術,務必在引導學生的思維,沿著一般規律健康發展的前提下,重發揮其思維個性優勢,以至把思維與語言、內容與形式、個性與規律溶于一爐。那么,“可改之處”就應在學生的思維誤區上,對于文章中違背客觀規律,違反道德準則、思想原則、語言法則之處則“宜細心筆削”,以便疏通其思路,點撥其思維,使他們心領神會,心悅誠服,并“于改就之文細心推究,我之非處何在,先生之妙處何在。逾數月,又玩索之。玩索再四,則通塞是非之故明,而學識進矣。”
5 思維的鍛煉與發展
《初探》旁征博引,循循善誘,反復指出學文“必須多作”,而姚鼐之言“大抵文字須熟乃妙,熟則利病自明”則一語點破了多作的意義。多作的實質是對思維的反復鍛煉。張老歷來認為,多作應體現在“三練、兩目標”上,一練眼力以觀察,二練腦力以思維,三練筆力以表達,從而使思維訓練向開闊活躍和細致嚴密的目標發展。
“多改,目的在于深入揣摩,一方面可以達到更牢固地掌握語言文字的運用方法,同時養成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寫作態度和習慣。這是前人在寫作訓練方面非常突出的一條經驗。”(《初探》)前人修改文章的經驗豐富而寶貴,而以下幾點更是古鑒生輝。
5.1 思維調整
傳統經驗指出:“如文章草創已定,便從頭至尾,一一檢點。氣有不順處,須疏之使順;機有不圓處,須煉之使圓;血脈有不貫處,須融之使貫;音節有不葉處,須調之使葉。如此仔細推敲,自然疵病稀少。”顯而易見,調整思維的范圍是“從頭至尾”,方法是“一一檢點”,對象和任務是“疏氣、煉機、融血脈、調音節”,已達到文章思路暢通,篇章結構嚴謹,邏輯聯系貫通,語氣音節協調的目標。
5.2 補充思維
在這里,張老推崇的方法是“冷處理”,他引唐彪的話說:“文章自脫稿時,弊病多不自覺,過數日后,遺漏之意始能見及,故易改也。又當其時執著此意,即不能轉改他意,異時心意虛平,無所執著,前日所作有未是處,俱能辨之,所以易改。”思維補充的心理保證是作者的“心意虛平,無所執著”;前提是覺察分辨出文稿中的“弊病、遺漏”和“未是處”,在以上基礎上才可能改進布局,補正刪誤,從而使思維流程順暢,使文章最大限度地做到連貫、準確、鮮明、完整。“這個辦法,不僅成年的作者經常實行,從前在訓練學生學習作文的時候也時常采用。”(《初探》)
6 好文章是思維的結晶
《初探》考據說,清代教育家崔學古所推崇的優秀作文的標準是“造意要超卓,立格要正大,題旨要明透,筆氣要清順。”“造意超卓”,需要的就是創造性思維,它是通過追求新穎,追求深刻,用獨特的見解來推陳出新、標新立異,其共性是多角度的構思,個性有“爆破”狀,“輻射”狀,“漣漪”狀,“延伸”狀,“逆向”狀等等,目的就是把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引向一個個新的柳暗花明。“立格正大”,則揭示了作文思維的靈魂、立意的根本,要求所立之意能經得住實踐的檢驗。“題旨名透”就是說觀點要鮮明,開掘要深邃,避免晦澀、膚淺、矛盾或詞不達意、無病呻吟、虛張聲勢。“筆氣清順”的要素應是語句有情理,修辭有聲色,篇章有肌理,意旨有神采,從而形成一種獨到的整體風格和氣質。“文章大觀,奇正、離合、瑰麗、爾雅、險壯、溫夷,何所不有?”(明屠隆《與王元美先生》)都是作文的“筆氣”。“筆氣”同語言一樣是思維的載體,對于作文來說,語言、筆氣和思維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果表里的統一體。這樣一來,作文的思想、形式都承蒙思維之樹的陰翳,才會耐得品味,美不勝收。
參考文獻
[1] 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2] 謝枋得.文章軌范[M].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