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蕾
摘 要:古詩詞是我國的文化瑰寶,以其精煉的語言,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感,傳唱不衰。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用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培養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可將詩詞改寫成散文,可根據詩詞意境作畫,可將音樂融入古詩詞課堂……以多種形式讓古詩詞走進學生,使被動機械的學習變為積極主動創造性的學習,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分析能力。
關鍵詞:化形 意境 節奏 品味 情境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2(c)-0107-01
古詩詞是我國的文化瑰寶,以其精煉的語言,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感,傳唱不衰,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同時也是初中語文教學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要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當然不能忽視古詩詞教學。基于這種認識,筆者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進行了一些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詩詞化形散文
詩詞表意境達情感,散文亦可表意境達情感。在這一方面,筆者認為二者是可互通的。因此,筆者對一些詩詞采取了改寫的授課方式。具體做法是指導學生根據詩詞所描繪的意境寫一篇散文。首先,筆者引導學生認真研讀,然后閉目深思,體會揣摩,讓文中的意象像電影中的特技鏡頭,在腦中出現。而后,將腦中閃現的畫面,用文字描述出來。筆者在講述九年級詩詞《春望》的過程中,先疏通字詞,朗讀數遍,然后讓學生對照注釋,進行口頭概述,了解大意,而后閉目深思,再用文字描述腦中閃現的畫面,寫完后,請幾位同學朗讀改寫的散文。這樣在課堂上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確成為學習的主體。同時,通過再創作,使學生深刻領悟了詩詞的內涵,訓練了寫作能力,真是一箭雙雕,事半功倍。
2 詩情轉為畫意
俗話說:“詩情畫意”,詩與畫都是傳情達意的手法,那么教師在詩詞的教學中就可借助“圖畫”來表現優美的意境。這樣就可改變傳統的詩詞教學模式,不僅可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更可以使學生記憶深刻,體會其優美的意境。因而在教學中,筆者根據中國古詩詞“詩中有畫”的特點,指導學生據詩意作畫,筆者講解《天凈沙 秋思》這首詩時,首先引導學生疏通字詞,了解詩的大意,然后要求學生根據詩意畫一幅畫,學生對此很感興趣,大家畫出后請一位有繪畫特長的學生用彩色粉筆在黑板上畫,她先畫了枯藤,老樹,在旁邊畫了一只昏鴉,緊接著畫一座小橋,橋下流水和一戶人家,一條古道,一匹瘦骨嶙峋的馬。用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的荒涼,與小橋流水人家的溫馨畫面形成強烈的對比。漂泊天涯的游子,那種睹物思鄉愁腸欲斷的心情躍然畫面。同學們看了贊嘆不已,似身臨其境,陶醉于那美妙的意境之中。此時,筆者要求學生看畫面,吟詩句,他們很快就背熟了。這種教學方法直觀形象,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真正體現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
3 朗讀講究基調與節奏
古詩詞朗讀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調,如壯志難酬、蒼涼悲愴的《漁家傲》,豪邁奔放、想象瑰麗的《望天門山》,氣壯山河、慷慨悲壯的《過零丁洋》,委婉含蓄、纏綿緋惻的情詩《無題》,與世無爭、清新自然的《歸園田居》,憂國憂民、沉郁頓挫的《春望》。只有注重了這兩點,才能深切體會作者的情感,并達互通的效果。
除去講求基調外,詩詞的節奏也是古詩朗讀一大要求,只有講究了節奏,才能瑯瑯上口,音韻優美。一般來說,按表音節奏劃分多,按表意節奏劃分少。四言為“二二”節奏,如“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五言有“二二一”節奏,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節奏,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另外,還有“二二一二”節奏,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同時,韻腳要讀得響亮而稍長,讀出詩歌的韻味。
4 品味語言,整體把握
詩人在詩詞寫作時特別注重凝練語言,那詩詞講授時更要注重品味語言,以達全面、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詩詞的意境。如“山光悅鳥性,譚影空人心”,不說山光使詩人心情寧靜愉悅,而寫山光使飛鳥怡然自樂,這就是含蓄不露,這就是詩味。鳥的怡然自樂,正是詩人淡泊寧靜的反映。這就是借物境寫心境,用光和影營造了一種幽靜清寂的境界。
5 音樂與詩詞的融合
音樂、詩畫都可描繪大自然,它們是可以互相融合的。在教學中適當的融入音樂,讓音樂走進作品,用音樂詮釋古詩,烘托氣氛,也能進入審美境界。如:由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改編的通俗歌曲《但愿人長久》也被鄧麗君唱得委婉如訴?!洞航ㄔ乱埂贰陡呱搅魉返裙诺涿c許多古詩詞的意境也能達到意外的契合。
6 古詩詞與現代文的結合
6.1 以詩說明,情真意切
說明文教學比較枯燥,怎樣教得生動有趣,一直是一個難題,如引用古詩詞,迎刃而解則。例如筆者在教說明文《唐宋大詩人詩中的物候》時,出示有關物候的詩詞名句,以引導學生更好的了解大自然的語言,播放《大林寺桃花》的動畫視頻,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使學生更加了解詩詞在說明文中的重要性,同時讓學生知道文學與自然的密切關系。
6.2 以詩明理,入骨入髓
用詩來進行議論,不僅生動形象,而且使人心悅誠服。例如筆者在講授《談骨氣》一文中,就以文天祥的古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來印證作者的觀點。又如講授《出師表》時,評價諸葛亮,杜甫感嘆他“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陸游贊美他“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寫出了諸葛亮對先帝和后主的衷心,寫出了諸葛亮為國為民鞠躬盡瘁。語言是溝通的鑰匙,在講授以友情為話題的作文時,談到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與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都用優美的語言送走了友人,達到了友情的溝通。把古詩詞引入議論文教學,能讓學生愉快地明確議論主體,從內心里點燃真善美的火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總之,通過以上幾方面的嘗試,在古詩詞教學中,我們必須揚長避短,融入新課標主動探究的理論,不斷創新探究,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豐富學生的詩詞修養,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通過教學實踐證明,巧妙的古詩詞既可以創造出全新的語言,還能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通過感性的文字,從中體會詩人的善良和博大的胸襟,給人以新的美的感受。
參考文獻
[1] 初中語文教學與研究[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