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真
摘 要:作業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環節,作業設計對教師來說是一項重要的技能,因此,教師要改變教育觀念,對作業進行深入而細致的研究。
關鍵詞:科學作業 細節 改變觀念
中圖分類號:G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2(c)-0203-01
今天,在我們的教學中,我們常常會因為粗心而沒有重視某些細節,或者是根本沒有這樣的細節意識,由于我們沒有把細節做好做精,常常使我們的教學走偏,難以導入正規。事實上,我們現在的教學,很多都是細節的教學。
自工作以來,聽了許多老師的課,我發現一個細節,就是他們很少把作業攤到桌面上來討論,作業始終在幕后徘徊,而作業又是在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于是翻閱了一些有影響的優秀教師的教學書籍,從他們的教學中發現有一個很相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善于用特有的教學機智去捕捉教學中的每一個細節,從“小事”入手,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創造出完美的教學。
1 改變教學觀念
改變一:作業設計—— “僵化”走向“創新”。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實施新課程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作業設計要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主動獲取知識、分析運用知識的機會。學生通過對自己的作業進行自我設計、自我控制、自我解答,變“要我做”為“我要做”,從而成為學習的主動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作業的設計形式可以有很多種,但不論是何種形式的作業,教師都要注意把握好每個環節,做到有始有終,防止流于形式,使作業真正能在培養學生能力和情感方面起到它該起的作用。科學教師應以優化作業為著力點,努力使作業“活”一點、“新”一點、“趣”一點、“奇”一點。
改變二:作業批改—— “呆板”走向“靈活”。
作業批改是繼備課、上課之后的又一基礎環節,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目前課堂教學改革備受重視,作業批改改革卻遭遇漠視,很多學校仍然沿用傳統作業批改方式,這既得不到學生的理解,還把學生無形放在教師的對立面,因此,作業批改已成為當今教學過程中的薄弱環節,我們為何不改變這種呆板的機械模式,給作業的批改來點創意。
作業的批改可以來點創新。如,教師在課堂上布置完作業后,走下講臺,來到孩子中間,手執紅筆,邊巡視孩子邊批改作業。這樣做可以隨時鼓勵孩子,及時糾正孩子作業中出現的錯誤,而且節省了教師批改作業、孩子訂正作業的時間,提高了效率。平常孩子做作業和老師批改作業是分開的,其實這是不合理的。教師還可以輪流面批的反饋方式使孩子及時知道自己的不足。“面批”絕不是當面批評,如能采用面批與鼓勵相結合的方法,效果會更好。教師應根據不同習題、不同孩子的特點,創造性地批改,如孩子互批、多次加分、家校聯批等,以激勵孩子的作業熱情,并使孩子的能力得到培養。
改變三:作業效果—— “高耗”走向“高效”。
據筆者了解,有這樣一位老師,一節課的知識要求學生回家做三張試卷,有時回來后學生交起要么不管對錯打個勾,要么就放在柜子里束之高閣,既不校對也不用分析。姑且不論這種非人性手段對學生心靈會產生多大的傷害,就從效果而言,也是典型的“高耗低效”。只有“體力勞動”,沒有“腦力勞動”,還奢談什么取得了顯著效果。
我們常有這樣的體會,老師講解一遍又一遍,批改一遍又一遍,學生還是要錯。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對待作業的態度不正確,“為了完成任務而做作業”。長期實踐表明,除了要及時反饋作業,還可適當設置一些激勵制度,如第一次就做正確的同學可免做部分作業,可以讓好的同學做“小老師”指導周圍同學。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又鍛煉了學生減輕了教師負擔,何樂而不問呢?
如果只有傳統的單一的作業方式,久而久之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造成一些同學做作業時不動腦不動嘴,機械地搬運或抄襲的現象。更重要的是忽略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理念,剝奪了學生運用科學進行交際的機會,禁錮了學生的頭腦,壓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智能發揮,扼殺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沒有與課堂改革銜接。可概括為:“寫得多,學得累,改得苦,效果差”。
2 捕捉—— 學生的“興奮點”
2.1 抓住學生的“舌”
重復與模仿、死記硬背的內容,顯然會扼殺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自主發展。退而言之,即使基礎知識的積累需要搞記憶和模仿訓練,學生在厭倦情緒中,沒有積極的心態,學習的自覺性怎么能培養?學習的效益又從何談起?作業設計應緊貼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實際生活環境,使“科學生活化”。將各學科知識融為一體,并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表現出來,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
例如:講過《透鏡》后,學生問到,眼鏡是凸透鏡還是凹透鏡?我把這個問題留為作業。
(1)眼鏡主要分為老花鏡和近視鏡,它們對光線的折射作用相同嗎?
(2)如何辨別它們是凸透鏡還是凹透鏡,有幾種實驗的方法?
(3)怎樣減小實驗中不必要因素的影響?
(4)觀察實驗現象,并記錄實驗結果,得出結論。
(5)和其他同學互相交流,判定結論的正確性。
當學生對一種事物產生興趣時,就會產生一種內部的需求感,大腦皮層會激烈運動,促使學生主動思考,自覺主動完成作業。作業設計要注重其趣味性,把知識點融在情景之中,使學生在“趣”中學,“趣”中練,由舊“趣”促新“趣”。
2.2 抓住學生的“眼”
開放作業的形式,充分體現學生的個性。教師的作業設計應不拘泥于傳統的書面作業的形式,可以是口頭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還可以展示創作成果等等。學生完成作業時,可以采取相互競賽,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
例如:學完《光學》后,我布置了“尋找有趣的光現象”的作業。結果有的學生一口氣從網上找到了“單面反光鏡、天空的顏色、綠色的太陽、紅色的月亮、海市蜃樓的成因”等資料,制作成小報貼在墻上供同學了解;有的學生寫了一篇調查報告;有的學生動手實踐演示“利用凸透鏡聚光取火”;有的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研究,制作了“簡易潛望鏡”等。
如此豐富的作業,一定有適合各個學生的作業內容,學生也一定會選擇符合自己專長和個性的題目去完成。相信學生的解答是豐富多彩而富有創造精神的。這種作業記載著同學們開展探究活動、體驗幸福和快樂的足跡,是新課程下的科學特色作業。作為老師為何不充分利用學科特色,把作業還給學生,多給孩子一些空間和時間。
參考文獻
[1] 王朝暉.淺談科學作業的有效性[D].鎮江支顯宗中學.
[2] 姚衛新.從教學細節反思課堂教學觀念[D].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
[3] 中小學作業形式,作業評價問題的思考[M].上海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