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啟偉 房艷輝 馮兆海
摘 要:本文僅就好教師守巢與鄉村教育的關系等問題略陳管見。
關鍵詞:鄉村情懷 守巢 希望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2(c)-0216-01
我們知道:鄉村教育關系著農村的發展與進步,關系著鄉土文明的傳承與更新,它的覆蓋、輻射與影響之廣,是城市教育所無法替代的。為了鄉村孩子,為了保持文化歸屬感以及鄉土文化特色與鄉土情結,我們應該對鄉村教育——特別是村小教育給予足夠的關注。
但是,大抵是由于為了整合優化教育資源,發揮基礎教育的規模效益,以及為了滿足人們對優質教育的渴望等原因,使鄉村小學的撤并步子過快,導致一些地方沒有了昔日的瑯瑯書聲;而因為有守巢的好教師,還能支撐的村小,仍由于生源的銳減和流失,也書聲寥落。鄉村教育的前途變得坎坷而舉步維艱。
誠然,“特崗”與“三支一扶”等教師的到來,給鄉村教育注入了生機與活力,給人們以希望與遐想。但在短期內,還較難產生明顯效益;而另一方面,他們有相當一部分,還不很甘心尤其是在村小守巢,一旦有兩三年的經歷,便有可能插翅飛走,因此,學生、家長仍缺少信心,村小教育形勢依然嚴峻。
那么,如何守住這“剩水殘山”,延續或重振鄉村教育呢?措施固多,但我們注意到了以下兩點。
1 要有好教師
我們看到:盡管村小撤并得七零八落,盡管生源流失日益危及村小的生存,但仍有少數村小,或者其某一兩個班級,還能頑強地生存,那是因為有被認可、信任的好教師。他們愛崗敬業,有人格魅力,有學養,有較扎實的專業功底和特質,有一定的、或較豐富的、融入草根經驗的教育智慧—— 這已是生活化了的智慧,有豐富的教育情感、頑強的教育意志;他們能更好地挖掘鄉土文化中的教育資源,并接納外來文化,不斷吸納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審視、反思自己的實踐……而又必定是教學質量高的人。有這樣的好教師,那么學生和家長又何必舍近求遠、勞費錢財呢。
2 要有守巢的好教師
有守巢的好教師至為關鍵。目前看來,我們寄希望的主要有兩類,姑且稱為本土教師與客家教師。
2.1 優秀的本土教師的堅守
本土好教師除了具上述特質外,大都有較質樸的鄉村情結,更富有教育生活經驗。
他們甘于堅守這方教育熱土而辛勤耕耘,把它當做與孩子共同成長的家園了。他們已融入了鄉村社會和鄉土教育環境,教育教學從容而得心應手;他們口碑好,學生歡迎,家長信賴,自己也在不斷地積累職業成就感與幸福感;他們愛丘山湖澤,雖處溪山之遠,也適意悠然;由于業績較為凸顯,而更有評職晉級的激勵;他們有樸素的職業理想,往往學有專攻,有一定的內涵;他們不斷汲取新東西、探索實踐,豐富教育經驗與智慧,要做一個智能型教師;他們能夠一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經驗;一方面研究教育規律,有志于“鄉土教科研”,更希望成為科研型教師……雖然目前相應的激勵機制還不夠完善,但也獲得了一些榮譽與相應的肯定,也可稍慰平生之志。
他們往往學歷最初都不高,但通過進修也可稍補當年的失落;雖然知識結構、全面素質還不足,但他們有足夠的鄉村生活和鄉村教育經歷,深知課程的意義離不開生活背景與經驗,因而能結合生活經歷重組建構課程,能走進童心,充分考慮學生熟悉的生活、興趣愛好,能使教育教學生活情境化、鄉土化,雅俗共賞而有實效。主要靠他們支撐著鄉村教育的“半壁江山”,更兼優秀的年輕教師的加盟,自然還有希望吸引和留住一部分學生,穩定那寥落可數的較完整的班。“放飛的是希望,守巢的總是你”,謳歌的應主要是這樣的鄉村文明的堅守者。
2.2 優秀的客家教師的融入
近些年來,分配來的年輕的、優秀的所謂客家教師,大受歡迎。他們的融入,無疑給村小教育帶來無限憧憬。他們受過優良的教育,具有良好的專業知識和現代教育技術,尤其是電教方面;他們悟性好、風華正茂、充滿教育激情與理想,個個出類拔萃;他們不僅智商高,而且好學而接受快,思想前沿,理念全新,有進取與創新精神;他們積極參加公開課,多數學科都很勝任,初出茅廬而先聲奪人,展示了青春風采與才華,而經過幾年以上的實踐歷練,更有了一定的經驗,在專業迅速成長的同時,也在積累著成就感與職業幸福感;他們愛學生以及敬業負責等都是毋庸置疑的。他們只要能夠守巢—— 哪怕只三五年而替換守巢,也可穩定村小的一部分班級。
但是,村小的工作環境對他們來說實在是很艱苦。他們或通勤,或住宿冷清的學校,或寄宿……大都要自己下廚或冷餐對付。更有風雨瀟瀟、大雪塞途,還要披星戴月,真是飽嘗勞頓或“饑寒”之苦,更兼繁巨工作之匆匆忙碌,即使精力充沛,也不堪天長日久之重負。日暮天寒,也會有鄉關何處之感。如此,極易動搖獻身鄉村的教育信念。因此,要留住或留住較長一段時間,都不可能是他們情愿的。我們倒有幾點建議。
(1)改善其成長條件,關心、扶持。
對于在村小工作的,要在學習、工作、生活各方面,應給予足夠的關心、引領和幫扶,應有相應的報酬。還要為其個體發展搭建施展才華的平臺,以實現人生價值,使之有溫暖并盡快融入草根經驗而迅速成長。
(2)要幫助他們樹立樸素的職業理想。
陶行知、葉圣陶都是從鄉村走出的教育家,也曾是歷盡艱辛的;而他們,更需要一種教育意志。要鼓勵他們立志做一個學者型、智能型、科研型的教師,堅信:只要踏踏實實去做,無論在哪,都可脫穎而出。
(3)要完善相應的評估機制,鼓舞激勵。
要有旨在激勵的較完善的機制。如設各種公開課、競賽、評選優秀青年教師等性質的獎項,刺激、激勵之,使之不斷積累榮譽感、成就感、職業幸福感。
(4)培植鄉村情懷。
要培養他們的鄉村情感,并使之認識到鄉村教育的獨特性、鄉村文化的責任以及對于改變鄉村少年命運的意義,引導他們勿為虛榮浮華以及城市“潛物質利益”所惑,認識到在鄉村生活的實惠和恬適。
但是,鄉村教師的文化生活畢竟是較貧乏和枯燥的。要豐富鄉村教師的精神生活,這對于培植鄉村情感,相信也是有意義的。
(5)宏觀調控男女師范生的比例。
國家應研究能刺激男生考師院并愿意扎根鄉村教育的舉措。因為來鄉村的男教師寥寥無幾,女教師想在鄉村找對象實在很難;再有城鄉差距,及其它原因,那么想走,就勢所必然了。倘能夠并雙雙安家,想必一部分教師會愿意選擇的。
守望鄉村教育靠誰?就要靠守巢的好教師。只有千方百計,引來和留住好教師,鄉村教育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