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福
業內一致認為,今年是大數據元年,渡過了概念的普及階段,大數據真正進入實際應用階段,數據分析、數據挖掘的重要性逐漸被認識。
IBM日前宣布了在華的大數據戰略,并表示,目前已經構建了完整的大數據價值體系。對于大數據這個未來重要戰略的業務。IBM預測,到2015年大數據分析方面的收入將有望達到160億美元,而每年在相關領域的研發投入達30至40億美元。
國外有早先的klout、splunk等公司,也有剛剛獲得6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的文字分析引擎Synapsify。
文字數據分析系統Synapsify可以幫助用戶快速的去分析文本內容。
Synapsify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領域,網站可以借助Synapsify這個分析系統來提供內容質量,而出版商可以用Synapsify來評估市場,政府還可以用Synapsify來進行網絡輿情監控。
參與此次融資的有ICG ventures,Fortify Venmres和Middleland Capital。
最近幾個月各類數據分析公司的估值一直在飆升,而自從去年起人們開始逐漸發現付費數據分析的價值所在。
阿里巴巴的前瞻性投資
阿里巴巴向金融領域的擴張終于邁出了一大步。
經過一系列調整,在多個領域擺出擴張的姿態,例如近期成立小微金融集團,為商家和用戶提供支付、小貸、擔保及保險業務。
其中,最為人傳道的是被金融屆人士稱為“虛擬信用卡”的“信用支付”,它是阿里巴巴面對網上個人買家的個人消費金融信貸服務產品,將在今年4月由阿里金融正式推向市場,首先在湖南、浙江兩地試點。
一些銀行界人士由此擔心,由于阿里巴巴集團擁有的龐大客戶群和寶貴的數據庫。阿里“虛擬信用卡”可能構成對銀行信用卡的競爭,對傳統銀行造成一定沖擊。
對此,阿里巴巴回應稱,“阿里的小微金融業務仍只是在現行金融機制框架內對銀行業的一個補充。”阿里金融真正的利益訴求并非金融業務,而是面向金融業務的數據服務。
按照阿里金融設計的“信用支付”商業模式。通過數據來確定買家信用支付額度,合作銀行通過支付寶來授信,阿里巴巴成立的商誠擔保公司將為買家的“信用支付”做擔保,買家在手機支付時可使用自己的“信用支付”額度購物,合作銀行把錢支付給賣家。支付寶從合作商家那里抽取1%的“信用支付”服務費。
有分析人士指出,阿里巴巴是個癡迷于平臺和入口的公司,投身具體業務向來不是他們感興趣的事情。從阿里金融拉開的龐大架勢來看,其目的并不在于服務自有的小貸公司,可以想象得到,阿里金融面向個人賣家和買家開放的信貸業務,只是他們構建小貸平臺的拋磚引玉之舉,目的在于吸引銀行和其他信貸機構加入這個平臺,使用其提供的金融數據服務,將現有的金融和信用數據變現,成為純粹的金融數據提供商。
事實上,不得不佩服馬云的前瞻性。
2009年9月,阿里巴巴集團就投資設立阿里云計算有限公司,在杭州、北京和硅谷等地設有研發中心和運營機構。阿里云的目標是要打造互聯網數據分享的第一平臺,成為以數據為中心的先進的云計算服務公司。
在2011年,阿里巴巴收購了流量統計技術服務提供商CNZZ,意味著阿里巴巴在其電子商務產業鏈整合布局上又完成關鍵性一步。
而據了解,CNZZ是由IDG投資的網絡技術服務公司,專注于為互聯網各類站點提供獨立的第三方數據統計分析。同時,CNZZ擁有互聯網數據采集、統計和挖掘三大技術,從事互聯網數據監測、統計分析的技術研究、產品開發和應用。
可以說,在大數據時代。阿里巴巴下了一盤很大的棋。
社交網絡數據分析工具微脈搏
社交網絡數據分析與挖掘也成為目前的熱點創業方向,開年以后,很多公司的招聘目錄上多了數據分析師這一職位。
在國內,創新工場投資的脈搏網因李開復的推薦,為圈內人所知曉。
脈搏網是北京樂享天下科技公司旗下的產品,是一個基于社交網絡、大數據、興趣圖譜和語義分析的社會化網絡營銷服務引擎,北京樂享天下科技公司成立于2011年8月。
該團隊主要關注三個業務點:
首先是大數據分析,通過云計算,機器學習和語義分析技術提供高級的數據流過濾、分析、抽象和匯總功能。近幾年,社交網絡從開心網、人人網,發展到飯否、微博,再到微信、陌陌,雖然形式在發生改變,但每天產生的數據量只增不減。這些消息中有噪聲,更多的卻蘊含著大量社交關系,互動信息,而分析這些數據則是社會化營銷的前提。
其次是社交定向,通過其大數據分析,不僅能為商戶提供營銷方案,對于用戶個體而言也非常有意義。通過對用戶日常行為的每日抽象分析,在保護用戶隱私的情況下為用戶甄選、推送更符合用戶胃口的營銷信息。
另外還包括推薦引擎業務,社交網絡建立了用戶與用戶之間的消息網絡,但隨著信息不對等,僵尸、營銷用戶激增,用戶在維護社交關系時會遇到困難。微脈搏研發的基于社交網絡的推薦引擎服務能夠構建一個新人網絡,基于數據分析算法,將用戶的關系和可信任程度量化。
脈搏網分管理工具、分析工具。可同時添加5個關鍵詞,展現和關鍵詞有關的微博歷史統計,可分析傳播因素、檢測傳播效果。
目前還沒有開放,用戶可以申請測試,通過審核后系統通過微博私信的方式告知用戶。
數據分析的營銷生意
獨到科技是來自清華大學,以及原微軟,百度等人員組成的年輕團隊。這個團隊立志于研發圍繞社會關系網絡數據進行挖掘的應用性服務。
創始人張文浩和馬揚由于一直在做微博數據方面的研究,兩個人找到了一個新的可能——基于微博數據分析做精準營銷。
這需要對于文本和用戶行為做更準確的識別。但是中文的語義相對復雜,如果要全面做好,又是一個比較大的系統工程。這很可能是個新的陷阱,活不到賺錢就死了。
張文浩決定從更小的方向做起。他們把其中“傳播路徑分析”這個功能拆出來。單獨做成一個產品,直接面向廣告和營銷群體。
應用上線后,經過圈子和朋友間的口碑傳播,這個產品迅速積累起第一批用戶、
張文浩和馬揚都是計算機專業,所以這第一批用戶也主要來自IT圈,大家覺得好玩,卻沒有商業性需求。如何讓更多廣告和營銷人群了解這個工具,成了當務之急。
由于“獨到傳播分析”可以過濾和識別僵尸粉,剛好趕上小米手機青春版發布,在微博上實現200多萬次轉發。這個熱點事件讓張文浩找到了推廣工具的機會。“獨到傳播分析”識別和計算了這200多萬次轉發中的僵尸粉比例,找到真正參與的用戶數。并生成了一份報告。這份報告隨即在廣告營銷圈傳播開來,工具的用戶人群也開始發生質的變化——需要高級需求的付費用戶漸漸增加。
2012年5月,獨到科技做成了第一筆生意,與一家廣告公司合作,收入幾千元。
張文浩說,通過獨到科技對微博數據分析,可得出微博傳播過程中的KOL(關鍵意見領袖),從而對品牌微博營銷的傳播質量進行評估。
目前,獨到科技的主要業務是對某些品牌的微博營銷活動進行事后的效果評估。
“如果是一年前,讓我們做這樣一個很小的市場,是根本不會考慮的”,馬揚還會時常想起創業之初的心態。這對今天的他們來說,是一種對照和警醒。“那時候沒受過挫折,意氣風發。但慢慢地,時間和現實教育了我們,創業不是原來想得那么簡單。今天,我們不再給創業強加一些光環,它變成了整個職業生涯的事情。”今天的獨到科技已經慢慢實現了收支平衡。
總而言之,云計算和大數據的結合,將對今后的經濟、科技、民生產生難于估量的影響。無論是做硬件、做平臺,還是做應用、做服務,歸根結底都是以數據為核心、以數據為動力,并提升產品對用戶的引力。
數據已經被認為是寶貴資源,任何一家有雄心、渴望獲取洞察力的企業,部應及早制定大數據戰略和方案。否則,所有的機會將被“數據鴻溝”所延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