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1月18日,持續半年的北京園博會完美收官。這個從廢棄地上孕育而出的鮮美“生命體”,經過前期規劃設計、中期施工建設到后期綠化美化,逐步成長為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昂椭C、創新、生態”的理念更是賦予了園博園“精、氣、神”的獨特魅力。
這座接近兩個頤和園面積大小的城市園林景區,在孕育、出生后不斷成長,整個過程、每個步驟都充分糅合了生態理念與科技創新。干涸多年、生態嚴重退化的永定河復而碧波蕩漾、煥發生機;從建筑垃圾填埋場變為精品園林的錦繡谷花團錦簇、宛如世外桃源;擔任水體凈化重任的濕地公園由最初的砂石和建筑垃圾回填坑,成為如今的“園博之腎”……漫步園博園,處處是美景、件件是精品,無不滲透著先進理念和技術。盛會雖告一段落,但留給后人的將是永續的財富。
生態修復“母親河”煥發生機
永定河是北京的五大水系之一。翻看北京的史料,隨處可見永定河的身影:“二月,塞渾河堤決,役夫四千人”,“……六月初十日御史徐樹鈞奏……盧溝橋上水深尺許,永定河南三工決口數十丈……淹斃人口牲畜不計其數……”。封建王朝時的永定河,恰如一條脾氣難以捉摸的“無定河”。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永定河在城市工業化的沖擊之下,水質變差、生態嚴重退化,河水斷流,昔日的“脾氣”消失得無影無蹤,連基本的活力都已喪失。
拯救“疾病纏身”的永定河,成為北京市和豐臺區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2010年,在多次調研后,北京市水利規劃研究院制定了一份詳細的規劃方案,經反復論證,北京市政府啟動了永定河整體治理計劃,擬將斷流30余年的永定河建成一條“綠色生態走廊”。
首先需要解決的水源問題。北京市水務局經過分析測算得出:永定河適宜的生態需水量是1.3億M3左右。其中,河道生態需水量為1億M3,綠化灌溉需水量0.3億M3。目前,北京中心城區的污水處理廠每年供應再生水量約9.8億M3,在滿足中心城區及其下游的用水需求后,每年可為永定河提供環境用水1.2億M3。通過建設循環管線,北京市可把經水廠處理過的再生水順利引向永定河。
其次是解決水質達標問題從污水處理廠出來的再生水可以達到Ⅳ類水質標準,在入河前經功能濕地的凈化后,可達到Ⅲ類標準,這樣就能夠保證水質的穩定性。豐臺區水務局局長劉權來曾向媒體介紹,園博湖水下主體工程4.2公里的城市平原段河道,采用土工膜、膨潤土防水毯綜合減滲措施,以解決水資源不足的矛盾,形成“豐水多蓄,形成湖泊;水少多綠,大水下滲回補地下水,形成濕地;小水蓄滯形成景觀,湖泊與濕地交替”的生態效果。
經過三年治理,如今永定河在流經門頭溝、石景山和豐臺區的門城湖、蓮石湖、曉月湖、宛平湖和圓博湖都已經蓄水,長達14 公里的“五湖一線”景觀建設已經順利完成。
匠心獨運“敗景”變風景
錦繡谷全稱“萬花錦繡谷”,原為永定河河床的一部分,曾作為采砂場,后又成為建筑垃圾填埋場,至園博會籌建仍留有一個面積為10公頃、深達30米的大沙坑。如何將一塊廢棄地變為一處精品園林,錦繡谷的景觀設計師因地就勢,匠心獨運,將一個大沙坑改造成一個下沉式景觀花園,取傳統的“燕京八景”之精髓,內設大型山石疊水、花卉瀑布等景觀,成為北京園博園生態修復的新亮點。
錦繡谷實現華麗變身,首要問題是確保栽種的植物能在這片廢棄地上存活和成長。設計人員與豐臺區科委、北京市園林科研所一起進行了反復研究和實驗,先把垃圾夯實,而后在上面回填土層,回填土也都經過化驗和處理,以確保樹木花草能夠成活,再利用既有地形,綜合運用科技和生態手段,對區域改造處理。另外,考慮到特殊地形可能帶來的水土流失問題,設計人員和施工人員采取了一系列的固土措施。首先對夯實的地基土層進行固定和保護,通過層層土工膜的疊層技術和雨水截洪設施,避免水土流失的發生。
為給谷內花卉苗木創造一片適于永久存活的“土壤”,施工人員在回填土時,先用編織布包裹土方,然后在土方上覆蓋種植土。遇到特殊花卉,工人們會在種植土上再覆蓋一層有機營養土,目的是為了固土,增加土壤的肥力。考慮到谷地的特殊環境和地形可能對谷內樹木的影響,在后期營造地形地貌時,又在原有基礎上做了一些微地形的變化,使錦繡谷內始終保持著起伏的地形變化,這樣就在谷中形成了小氣候,能更好地適合植物的生長。
錦繡谷中花木密布,澆灌它們需要耗費大量的水?!熬珳使喔取背蔀槭走x方法。技術人員運用智能技術,把錦繡谷內每一棵樹木的情況錄入計算機系統,系統會根據樹種、樹齡等數據,判斷出每棵樹的“飲水量”。同時,電腦上的監測系統能夠測算出每棵樹周圍的降雨量。據測算,這一項基于互聯網的智能控制澆灌系統,可以使水的利用率超過85%,節約灌溉水50%以上。
谷內的人行道、廣場統一鋪裝透水磚,雨水可滲入地面,流進園博園中與濕地相連接的管道。利用生物凈化達到地表水標準后,再用來補充景觀水或直接灌溉。
雨洪利用是錦繡谷的一大特色。所謂雨洪利用,主要是針對屋頂、道路、庭院、廣場、綠地等不同下墊面降水所產生的徑流, 采取相應的措施, 以達到充分利用資源、改善生態環境、減少外排徑流量、減輕區域防洪壓力的目的。
在錦繡谷中,雨水收集設施扮演著重要角色。收集雨水的蓄水池、截洪設施將從天而降的甘露“收入囊中”。收集雨水的花屋將落下的雨水經搜集槽流入,再經過濾后加壓打上去,給屋子的垂直綠化供水。同時,花屋的另一個作用是把雨水收集和循環利用的方法展示給游人,向來此參觀的游客傳遞循環利用、生態環保等科普常識和理念。
凈化水體 濕地來“擔當”
濕地公園位于園博園東南角,是園博園中最重要的水景。在被改造成濕地公園前,這里是砂石和建筑垃圾回填坑,最深的地方可以達23米,而且占地面積極大。若將這個砂石坑先填平再修建園林或建筑,不僅工作量大,而且成本極高,因此,改造成濕地公園更為可行。
取自然之材,還自然之色,濕地公園盡量使用天然環保材料,建成后總占地面積約35.5公頃,其中包括復合填料床人工濕地28.1公頃,表流濕地約1.3公頃,景觀綠化5.3公頃。這片亞洲目前最大的潛流型人工濕地,擁有令人驚嘆的水體凈化能力。它憑借面積廣闊的復合填料床人工濕地和表流濕地,每天將8萬M3的近Ⅳ類再生水,轉化為除總氮含量超標外,所有指標均符合Ⅲ類地表水標準的凈水。
這些水視需要進入園博湖,或輸往園博園的核心區供展園水景使用。在雨季,從園博園排出的雨水會經過濕地的凈化,再進入園博湖,最終匯入永定河水系之中??梢哉f,濕地公園就是園博園與外界之間的雙向“水資源過濾器”。
濕地公園履行凈水“職責”,不僅有賴于濕地內的環境,也需要生活在濕地內的眾多動植物的幫助。在濕地公園里,種植有各類喬木、灌木和地被植物30余種、水生植物30余種,并放養有多種魚類和水生底棲動物。這些生物共同承擔著凈化水體和美化濕地景觀的重任。
開源節流 雨洪系統“盡職盡責”
把雨水進行收集、集中和儲存再利用,是園博園設計的一個重要理念。雨洪利用作為開源和節流并舉的一項重要措施,具有節水、防洪、生態環境三個方面的效益。覆蓋整個園博園以及周邊地區的雨洪利用系統在保證持續六個月的園博會用水以及雨季的防汛安全方面發揮著不容小覷的作用。
園博園的雨洪利用工程,大體可分為園林景觀和水利兩個體系。園林景觀系統位于園博園內部,其大多數組件都被巧妙地隱藏在地下,人們只能從草坪邊的雨水收集槽發現它們。
園內采用滲透與回用相結合的雨水綜合利用方案,在人行道和廣場上使用透水鋪裝材料,使雨水滲入地下,經過濾后被收集到地下儲水池里。這些雨水主要用于大型水面補水和植物灌溉。
水利體系雨洪利用系統由園博園濕地公園和園博湖,乃至整個永定河水系組成,呈現出一種完全不同的風貌。這套龐大的系統不僅能將落在濕地公園和園博湖區域及其周邊的降水全數收集,還可收納從園內流出的雨水,做到“滴水不漏”。
水面寬闊的園博湖,實際上成為雨洪利用系統中的“水庫”。由于它的水面低于下游,使其蓄水量超過1000萬M3。不僅如此,匯入園博湖的雨水,還由一套設計巧妙的系統進行了凈化。當普降大雨時,園博園內沒有收集到的雨水,經過園內草坪和土壤凈化后流向園外。園內收集到的雨水也經由此凈化過程,被收集管道引入園博園濕地公園。此后,濕地又承擔起了“精益求精”的工作,如同凈化再生水一樣,對雨水進行凈化后,讓它們匯入園博湖。
對于突如其來的大暴雨,這套雨洪凈化系統也足以應對。在園博園一側的湖岸,建有長達4.2公里的“庫濱帶”,它屬于表流人工濕地。遇到大雨或暴雨時,承擔日常水體凈化工作的潛流濕地就成為“緩存區”,其余超出負荷的雨水,則通過一條人工溪流,分散到整個庫濱帶,由表流濕地處理后再流向園博湖。
消納污水 微生物“聯合作業”
園博園的再生水處理系統大體分為兩個體系。園博園內部設有兩座小型污水處理站,可以將園區產生的污水通過管網收集后,集中在一起處理。為了不影響園區景觀效果,污水處理區域和設備都被建在地下,地上則進行了綠化。
園博園的污水處理工藝,選用“A/O生物接觸氧化法”,由厭氧和好氧微生物聯合作業,通過格柵攔截、沉淀池澄清、消毒劑消毒等處理手段對污水進行凈化。處理過程包括:匯集起來的污水首先經過格柵,去除水中粗大的懸浮物和其他雜質。然后進入調節池,進行水量水質的混合,以使后續的厭氧處理能夠穩定運行。污水從調節池進入厭氧水解池,才進入了真正的處理環節,也就是所謂的A/O。該環節完成之后,污水再通過后續的沉淀、過濾,就可以作為中水使用,主要用于沖廁、綠地澆灑、道路沖洗及景觀用水。
永定河畔,昔日的廢棄地,今日的精品園林,生動詮釋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理念。園林城市,美麗家園,經由眾人的智慧與勞動,已經從美好愿景轉化成累累果實。作為“綠色北京”的示范工程,生態修復的成功典范,北京園博園宛如一顆綠寶石,已“翠”入人眼、“華”入人心!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