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維迪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已經十分普遍,尤其是圖畫式多媒體的運用有利于氛圍情境的創設,而一個好的情境氛圍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用圖畫式多媒體讓學生儲情于胸,用圖畫式多媒體為學生釋疑解惑,語文課堂也會因此變得豐富多彩。
一、用圖畫式多媒體讓學生儲情于胸
梁啟超曾說:“用情感來激發人,好像磁力吸鐵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鐵,絲毫容不得躲閃。所以情感這樣的東西,可以說是一種催眠術,是人類一切動作的原動力?!眻D畫式多媒體的本體優勢能迅速激發學生的感情,用情感來進一步啟發和促進內心的思考。某些課文的教學,需要借助于了解時代背景,進行情感鋪墊,但是,學生往往容易忽視枯燥的介紹性文字和沒有感染力的介紹語言。即使教師講解得較詳細,也只能讓學生產生抽象的認識,而不能有生動的感性理解和體會。因此,利用多媒體圖片,則能使學生深入了解文章背景,且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教師站在三尺講臺上,憑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學參考書、一支粉筆、一張嘴口干舌燥,歇斯底里也力所不能及的。
如在《紀念劉和珍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其向學生詳細介紹當時內憂外患的動蕩時局,以及進步青年學生發起的革命運動,不如用生動感人的歷史記錄性圖片來展示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學生就能產生直觀的情感體驗,從中品味到文中的多種情感:對愛國青年的愛,對執政府的怒,對反動文人的恨,對麻木民眾的失望,對當時社會現狀的憂憤,對社會未來的希望……這些感情因素交織在一起,構成文章的多重意味。這樣的情感儲存是文字介紹遠遠不能達到的。
二、用圖畫式多媒體為學生釋疑解惑
圖畫式多媒體直觀形象,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分析、記憶和掌握,因為“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現”。學生的學習出現困難往往是因為“很難理解”“難以想象”。圖畫式媒體就很好地解決了形象再現的問題。它能將繁雜變得簡單,將模糊變得清晰,引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更好的理解文本內容,把握重難點。
如《蘭亭集序》一文:“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學生因為沒有這樣的生活體驗,很難想象古代的“修禊”禮俗,所以,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一張《流觴曲水圖》,輔以講解:所謂“流觴曲水”,是選擇一風雅靜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邊,一人置盛滿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順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飲之,再乘微醉或嘯吟或援翰,作出詩來。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很形象地理解“流觴曲水”的含義??傊瑢W生在身臨其境的愉悅中突破了教學難點。
三、圖畫式多媒體不能折斷學生想象的翅膀
一切事物都有正反性,有益之處隨之而來的便是不足。圖畫式多媒體的使用頻率過多,學生想象的能力便受到了限制?!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自身的生活閱歷會讓每一個不同的讀者在大致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增加不同的構造,這個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但細微之處,卻有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圖片或畫面的頻繁出現,使得主體形象統一化,局限了學生心目中的“千差萬別”,長此以往,學生養成了依賴直觀圖像的心理,想象能力便會不斷的枯竭。
例如,在教授柳永的《雨霖鈴》時,有些教師將詩詞分解為一個個圖片直觀地展示給學生。如此一來,學生對內容層次把握得很精準,可與此同時,詩詞的情境也蕩然無存。如果將想象的空間留給學生,讓其根據上、下片的內容,分別作一幅畫,并取個動聽的名字,然后用自己的話生動形象地描述出來。不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也訓練了他們的文字表達能力,充分達到了語文課堂訓練的目的。
四、圖畫式多媒體不能阻礙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領悟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我們應該充分地認識到“白紙黑字”的文本閱讀才是語文課堂的主流,是語文課堂教學永遠不可代替的武器。語文學習的關鍵是讓學生體會領悟已呈現的言語,圖片式多媒體的應用,使學生養成一種惰性。因為在屏幕上,學生的直觀感受會將關注點投注在圖像上,自然而然地忽略文字,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喜歡的語言效果變成了圖像,在不知不覺中作為主體對象的語言文字的感受力在削弱,甚至被圖像所取代,向著當前社會中越來越流行的簡單直觀讀圖習慣靠攏。從古所流行的的“一盞燭光一張黃紙“的文字閱讀享受已越來越少,很難達到心靈與純粹的美的情境相融合的境界,對學生語言感知能力的培養形成了極大的阻礙。一節優秀的語文課,不只是采用科學方法使學生接受所要傳遞的知識,更應該成功地引導學生在語言學習時學會對課堂情緒和氣氛的調節,活躍思維,傳遞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情感,進而碰撞出思維的火花。課堂教學實踐告訴我們,片面地依賴教學方法以及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對于學生體會文字的韻味,迸發全新思維火花的是遠遠不夠的。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沉浸于每一個文字,潤澤學生的靈魂,才會讓學生享受到真正的閱讀,才能用智慧去滋養精神。
作為一種工具的圖畫式多媒體,它的優點和缺點,全部都由使用者決定,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可揚長避短。例如,在教授《最后一片長春藤葉》的時候,我選擇了幾張簡筆畫展現其中幾個重要的情節,向學生展示之后,學生紛紛議論說這幾張畫不能表現其中的蘊味,尤其是“在那個凄風苦雨的夜晚,老貝爾曼打著燈籠,拿起了二十五年都沒拿起的畫筆,完成了這片不凋零的常春藤葉”。在遭遇尷尬的同時,教師靈機一動,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給圖畫添磚加瓦,收到了意外的效果。
總而言之,正確使用圖畫式多媒體可以使語文教學錦上添花,形成不一樣的精彩。而不恰當地使用卻會功虧一簣。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深入研究多媒體技術的特點,在運用圖畫式多媒體的過程中,應審時度勢、合理安排,不能讓現代教育手段的運用動搖了語文教學的根本,最終使這項能直觀呈現圖像的教學工具真正起到有利的作用,達到最佳整和狀態。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