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眾所周知,閱讀與寫作既有相對獨立性,又有密切聯系。可以說,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沒有閱讀就沒有寫作,而寫作的素材往往又來源于閱讀中的間接體會,間接積累。因此,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就不能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沒有閱讀的積累,寫作猶如空中樓閣;寫作是閱讀的延伸,缺少寫作訓練,再多的閱讀也只能是霧里看花。
想要讓學生作文時言之有物,教師就要讓學生大量閱讀,這是積累寫作素材的好方法。閱讀能力是指學生積極涉獵書海,不斷接受文化熏陶的能力,通過閱讀,學生可以多方面汲取知識,享受到閱讀的快樂,同時也可借鑒寫作方面的知識,把閱讀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只要學生閱讀不斷、練筆不止,就可逐步提高寫作水平。在課余時間,鼓勵學生多看書,以課前3分鐘故事、《比一比,看誰讀的書多》的看書登記等方式督促學生看書,使教室“圖書角”不成擺設,盡可能發揮圖書角的作用。有益的課外讀物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知識儲量和質量的有效途徑,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教師先必須在指導學生閱讀上下功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推薦適合學生和學生喜歡的讀物。例如,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他們生性活潑,思維比較簡單,形象思維占據主要,因此,那些具有卡通漫畫形式的閱讀內容容易吸引他們。這些閱讀材料中鮮明的形象、活潑的內容都是小學生喜愛的,因此能夠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而對中年級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閱讀一些歷史故事、科幻故事等,高年級的學生喜歡文質兼美、富有情趣的內容,可推薦他們讀科普、名篇佳作等精美典范的讀物,如《世界著名童話》《西游記》等世界名著。
一、引導學生勤于記讀書筆記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閱讀時學生要隨時摘錄好詞好句,要把自己的心得體會,思想感悟隨時記下來,讀后要讓學生就作品蘊含的思想內容聯系生活實際寫讀后感。教師要經常檢查學生的讀書筆記,要將寫得較好的筆記展示給大家看,當眾閱讀,讓大相互學習。這樣讀寫結合,學生閱讀就會到位,閱讀就有質量,也會逐步養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這就是說,做好讀書筆記不但可以做好知識的積累,而且也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二、鼓勵學生仿寫
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與課本配套的《同步作文》、學生自己的作文書,教給學生仿寫的方法。如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中有一首詩《風》,在學習完課文后,我啟發學生想象:“當風來的時候你還能看到什么、聽到什么?”不一會,學生就紛紛舉手了:樹葉會在地上打滾、玉米葉會嘩啦啦地唱歌、麥穗會點頭、柳樹會擺長發、湖水會皺眉……我沒想到,這么小的孩子,眼里看見的東西還真不少,還會說出如此優美的句子,我由衷地笑了。隨即,一篇按課文內容仿寫的作文很快就完成了,學生說得好,寫得也輕松,教學內容完成輕松。又如,學過課文《記一次有意義勞動》一文后,我讓學生仿寫,學生寫得很成功。
三、訓練學生擴寫和縮寫
學生閱讀后進行必要的擴寫訓練既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適當的縮寫訓練,在不改變原文的主題思想、內容,結構形式等的基礎上,讓學生對長文章進行壓縮,使之成為短小精悍的片段。針對課本中的重點課文,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用擴寫和縮寫的形式進行訓練,效果明顯。
四、不可忽視續寫訓練
續寫是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寫出即符合課文情節,又融入自己想象的較圓滿的結局。北師大版二年級語文下冊課文《小山羊和小灰兔》,課文結尾是:明天早晨還要不要等小灰兔呢?小山羊心里猶豫起來。我利用學生對小動物的喜愛,留給他們思考和想象的空間,讓他們寫一寫第二天小灰兔、小山羊會怎么做?怎么說?學生有寫等的,也有寫不等的,還用小山羊和小灰兔的對話,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和理由。看著他們續寫的內容,寫話訓練的目的也就達到了。我還常常利用上完課的時間,給他們讀課外搜集到的他們喜歡的一些小故事,在故事的結尾留下懸念,留給他們想象的空間,以此來激發他們續寫的興趣,變“要我寫”成“我要寫”。
作文能力的提高,不但要靠教師的指導,同樣還要靠學生自己對作文素材的積累,這就需要增加小學生的閱讀量,以豐富的閱讀來奠定小學生的語言基礎,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使學生學會將閱讀中學到的語言表達技巧、作文寫作技巧等運用到自己的作文寫作中,從而提高自身的作文寫作能力。增加小學生的閱讀量,需要小學語文教師的指導與幫助。小學語文教師要幫助小學生選擇適合他們的閱讀、學習的文章,切勿為了追求教學效果而推薦小學生閱讀一些較難的文章,以防挫傷小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另外,教師還可以講故事的形式,以豐富的詞匯、生動的語言表達來激發小學生閱讀的興趣,進而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總之,閱讀和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我們要閱讀與寫作兩手抓,要找到兩者的結合點,這樣堅持訓練下去,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會逐步提高,寫作水平也會有一定的提高。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