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
教育教學作為學校的核心工作,多年來我們的研究從未停下過腳步,進行各種主題研討、專題研究、讀書交流、課例分析、賽課評課、校本開發等等,每一個學科、每一個領域都在不斷地探索與實踐。可以說正是這種立足于學校實際的校本研究促進了我校師生的成長與發展,因此,只有根植于校本,我們的路才能走得更踏實、更久遠。
一、找準發展支點,喚醒每位教師
實現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是對每一位教師提出的統一要求,但在發展的過程中,如何做到關注個人、尊重個體并不容易。因此,我們注重搭建多種平臺,力求讓每一位教師都能找到自己發展的切入點。
一次讀書活動,馬英巾老師對班級管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感慨,科學管理太重要了。她嘗試了貨幣式班級管理,寫了十幾萬字的管理隨記,效果突出。近期,新接一年級,為了實現科學管理,她又閱讀了大量一年級學生生理心理方面的圖書,提出了運動的重要性,開展了系列活動,又是幾萬字的隨筆。和她交流中,滔滔不絕的理論和實踐事例感染著每一個人。她就找到了自己專業發展的方向,并不斷進行深入的探索。
教師的潛能需要激發,興趣需要點燃。在工作中,我們盡量關注每一位教師,幫他們繼續深入研究。盧秀杰老師在識字教學方面很有想法,我們就讓她帶領一二年級的老師進行識字教學研究,十多次的送課和研究課,迫使她不斷思考,越研究越深入,成為了我校識字教學方面的“專家”。馬向葵老師的數學思維訓練課研究;徐麗娟、于雪元老師的閱讀教學研究;陳彥雙、尚子蘭兩位老師的“讓學生踏上閱讀的快車道”的嘗試……教學中的研究是永遠沒有盡頭的,我們也不可能把每一種研究的成果都積累起來,因為研究的成果不僅僅是落實到文字和影像上的,最主要的是和老師們的興趣產生對接。每一次活動如果能讓一位老師感興趣,并繼續思考下去,這個活動就是有意義的。我們期望每一位教師都能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成為某方面的校級“專家”。這些專家就是最寶貴的教學成果和資源,因為這是動態發展的,永遠沒有終結。
二、根植校本教研,發展每位教師
校本教研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和工具。每一位教師的發展都要有落腳點,校本教研就是土壤,在這個土壤里,大家不斷吸收著營養,自由生長。
(一)教研組建設的個性化
學校教研主要依托于教研組,如制定計劃、組織活動、讀書學習、集體備課、聽課評課、質量分析等等,因此,教研組教研文化的發展,決定了團隊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水平。為此,我們明確提出了教研組建設的兩大核心任務:學科發展、教師成長。每個學科組依據本組的發展方向和階段,在每學期都自主制定出本學期的規劃,包括需要的校本培訓,送課的具體篇目,本組的研究主題,擬開展的教研活動形式等。制定規劃后,組長在活動中通過教導處協調各種關系,提出具體需要和要求,教導處發揮參與指導和服務的作用。在參與活動中我們發現,每個組因為成員構成的不同,開展活動的方式和內容也不盡相同,每個人在組內活動中發揮的作用也不相同。經驗豐富的教師主要是說教材,把教材中的重要知識點一一進行剖析,還重點負責組織檢測,把每單元中的重要知識點進行梳理,保證考試的成績。年輕一些的教師主要是在課堂陣地上進行磨練,依據研究的內容上組內的研究課。同時我們倡導聊天教研、跨組教研,組對組、單對單,倡導教師之間的融合,開放互動。現在,我們教研組自能化發展程度越來越高,組內自建資源越來越豐富。
(二)校本培訓的個人化
校本培訓是校本教研的重要組成部分,或者說二者是統一的。在反思了培訓的泛化、無針對性、面面俱到等問題后,我們提出了培訓的個人化。除了必要的集中培訓外,我們更多地針對個人進行培訓。外出學習后,分析哪些理論和資源對哪位教師適用,單對單進行交流,把一些文字和課例資源提供給他,并進行跟蹤,和他聊聽課學習體會。還讓老師們從資源中自主選取,需要什么拷貝什么。我們把優秀的課例分成年級,由組長組織本組教師觀看學習,再依據教師個人的發展階段,把某個課例送給個人,把某本書推薦給個人。有人尋求幫助,就要思考可以給他哪些有針對性的培訓和資源。關注教師的個性發展和需求是我們所追求的。
(三)開展活動的系列化
活動是為了學習,貫徹一種教學思想或者理念,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開展活動,把讀書、交流、培訓等融于活動中。本學期我校第二屆數學教師素質大賽活動的開展有以下幾個目的:1.梳理1-6年級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形成整體的知識鏈。聽課中的過程就是教材培訓的過程。2.促進“331備課模式”向縱深發展。3.為送課邀課積累成品課例。4.給老師們展示和鍛煉的平臺。整個活動中有兩個重點:對教材的梳理和把握;學生空間觀念培養的探究。針對如何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活動后續我們又組織了專題交流: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不容錯失良機,并把這個思考拋給老師們,反思自己的課是如何做的,有沒有不合理的地方。課前、課中、課后都圍繞著一個主題,逐層深入。
三、打造優秀團隊,成就每位教師
優秀的團隊是開展一切活動和研究的根本,我們幸運地擁有這樣的一支團隊。合作互助是我們最基本的工作方式,沒有哪項活動中教師是單打獨斗的,都會自覺的找到合作伙伴。一年級把楊海玲老師當成“拼音教學顧問”;三年級把張杰老師當成“作文三步法教學顧問”。在語文高效課堂“重內容更重形式”的研究中,以徐麗娟老師為主導的名師工作室成員,每人都上研究課,于雪元上完課,徐麗娟用自己的思路再上,張杰和王麗平老師也嘗試共上一節課,大家不計較最后由誰把課呈現出來,都在研究過程中甘當墊腳石,只為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提高,只為給大家的學習提高提供素材。這種自能發展的意識和行動是一種很難得的境界。
教育教學的研究永無止境,但有清晰的方向才能走得更踏實,有了實用的工具才能走得更扎實,有優秀的團隊才能走得更樸實,我們腳踏實地,一路前行。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