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華
在長期的教學中,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始終處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強化訓練,無論是識字、寫作還是閱讀,都施行“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認為似乎這樣才能讓學生達到教師所期望的目標。豈不知,在提倡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這種教育教學方法實在是一種落后,不太實際的教學方法,大大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個性,阻礙了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潛力。《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生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怎樣把小學生領(lǐng)進色彩繽紛、生動有趣、廣闊的語文天地,讓祖國的語言豐富他們的思維,讓祖國的文字凈化他們的靈魂,讓經(jīng)典優(yōu)美的篇章陶冶他們的情操,讓小學生用自己的筆墨來謳歌他們心中最美好的事物,已成為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我們語文教師的任務。因此,在近幾年的教學活動中,我努力改變自己以前古老的做法。把學生放在教育教學的“主體”地位,充分讓他們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變以前的被動學為主動學,呆板學為靈活學,苦學為樂學。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獲得科學文化知識、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審美體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怎樣讓學生去“讀”是值得我們探討的一個問題,下面就結(jié)合我多年語文教學的實踐來談一下。
一、精心設(shè)計課前導語,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教學的藝術(shù)不在于傳授本領(lǐng),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興趣是學習的不竭動力,是學習成功的秘訣。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和年齡特征、知識經(jīng)驗、能力水平、認知規(guī)律等因素,抓住學習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通過各種途徑創(chuàng)設(shè)與教學有關(guān)的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營造輕松和諧的對話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俗話說,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就如遇到了一頓美餐,讓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樣的道理,一段好的導語,能引起學生閱讀的極大興趣。小學生對什么事物都懷有一種好奇心,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們的這種心理,精心設(shè)計閱讀課文的導語,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我在教學《雨》這篇課文時,我引導學生說:“你們都見過‘雨,‘雨對我們大家是再熟悉不過的事物,它與我們的生活時時相伴,就像我們的好朋友,誰也離不開誰,可你們知道下雨時天氣怎樣?風怎樣?雨水是怎樣的?莊稼又是怎樣?你們見過這些情景嗎?你們想了解嗎?”學生個個精神抖擻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說:“好,今天我們學習一篇關(guān)于寫‘雨的課文,課文詳細地介紹了這些方面的知識,請你們用自己的能力去閱讀課文,并尋求答案,好嗎?”話音剛落,學生就情緒高昂地朗讀起課文來。
二、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nèi)在動力和關(guān)鍵所在。合理地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一年級時上閱讀課文只要求學生借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揚、鼓勵。二年級時,我便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準確地理斷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準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lián)系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lián)系,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臺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致理解全篇內(nèi)容。我們不僅要關(guān)注學生的課堂閱讀,課外閱讀也不可忽視,課外閱讀應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發(fā)展,要用課內(nèi)帶課外、課外促課內(nèi)的方法,課內(nèi)學方法,課外求發(fā)展。而課外閱讀書籍的種類不同,題材豐富,文章的內(nèi)容深淺不一,學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別。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節(jié)而忽視文章中心及語言描繪,我注重以下幾種閱讀方法指導:(1)指導學生做讀書筆記。根據(jù)不同年級,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級摘抄詞句,學會仿寫一些句子;中年級摘錄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級摘錄時要注明出處,寫讀后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2)指導學生使用讀書方法。根據(jù)不同體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閱讀,要求學生初步掌握精讀、略讀、瀏覽的幾種讀法。精讀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讀,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來,做上記號,以便查工具書或向人請教,弄懂了再繼續(xù)讀;略讀速度較快,意在了解大概內(nèi)容;瀏覽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來瀏覽報紙、搜集信息資料,常常只看看標題。一般我指導學生以精讀為主,有了一定的閱讀經(jīng)驗和閱讀能力以后,以上三種讀書方法可交叉進行,一般內(nèi)容略讀或瀏覽,精彩的部分要精讀。
三、精講多讀,讀出情感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最反對的是教師無休止的講授、講授再講授,就像一個媽媽,反復嘮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達不到預期效果。因此,我在講課文時,盡量做到精講多讀,在整堂教學活動中,我只當配角,不當主角,只當導演,不當演員,只傳授學生理解課文之方法,不包辦代替學生的主觀意識。講讀課文我只引導學生理解難懂的重點句、重點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則充分讓學生反復讀、反復念,讓其讀出情感、念出含義。閱讀課文我則全權(quán)放手,讓學生自讀、自疑,自己解決問題,遇到較難的先讓他們互議,我再做適當點撥。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發(fā)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提高,知識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升華,教學任務完成得輕松愉快。
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1.多思考、勤動筆的習慣。在閱讀過程中,要教會學生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養(yǎng)成通過深入思考、認真分析,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要訓練學生養(yǎng)成做各種類型的讀書筆記的習慣,如圈點批畫、摘抄要點、制作卡片、會做筆記等。
2.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善讀者善用工具書。要教會學生在預習、自讀、自學過程中,運用工具書解決遇到的疑難問題。中年級更要重視引導學生掌握理解詞句的方法,如,引導學生自覺運用查字典、聯(lián)系上下文等方法準確理解詞語,運用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的方法理解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
3.閱讀衛(wèi)生的習慣。要教育學生正確處理好閱讀與環(huán)境、閱讀與自身健康的關(guān)系,講究閱讀衛(wèi)生。
五、創(chuàng)設(shè)意境,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適當?shù)亟o學生創(chuàng)設(shè)意境,給他們提供閱讀的背景,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我在上每篇課文前,都要充分準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如優(yōu)美的散文、古詩配以樂器、圖畫。記敘文配以課本劇,說明文設(shè)置電動課件等。這樣一來,學生在各種特定的環(huán)境中反復讀課文,既是一種欣賞,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六、互動評讀,提升學生感情朗讀的能力
我們知道:“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在讀時,采用評讀,學生可以互相幫助、互相啟發(fā),讓每個學生都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快樂地學習,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課堂上,我努力使學生成為課堂的學習主人,常鼓勵學生互相評、互相合作,對讀不好的學生說:“別人的點評就是對你的最大幫助。讀不好沒關(guān)系,老師和同學會幫助你,所以,你要勇敢地站起來。”聽我這么一說,一部分原來膽怯的學生勇敢了,有信心了。學生讀完后,我經(jīng)常組織學生進行評讀,如:“你覺得他讀得怎么樣?”“哪里讀得好?你能像他那樣讀嗎?”“他哪里讀得還不夠,你能讀得比他更好嗎?”“誰也想來展示一下?”……實踐后發(fā)現(xiàn),評讀,使大部分學生得到了發(fā)展,課堂上學生用聲情并茂的朗讀來傾注自己的體會,雖然讀法有別,各具特色,但都進入了境界。這正如第斯多惠說的:“教學的藝術(shù)不在于傳授本領(lǐng),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
一個班出現(xiàn)幾個讀書出色的學生不難,難的是讓全班學生能夠有滋有味地讀書,愛讀書,這就不容易了。總之,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師要重視平時的課堂教學的指導,同時要求學生養(yǎng)成有感情朗讀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