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梅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進一步推動了人口的流動,特別是伴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量的人員涌入城市,就逐漸形成了一個群體,我們稱之為城市流動人口。從概念上來說,城市流動人口是指那些非城市常住戶口而暫住或滯留在城市的人口。從其人員構成來看,主要從事務工、經商、社會服務等各種經濟活動,他們的存在,繁榮了城市經濟,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需要我們關注的是,大量的城市流動人口在為我們的城市發展和繁榮帶來重要的推動力的同時,也帶了一些相應的問題,如房屋居住問題、就業問題、環境問題以及子女問題等一系列問題。其中,整個社會目前在城市流動人口的問題上,最為突出也急需解決的就是子女的問題。據此,筆者就此問題在所在城市展開了一系列的調查研究,現就此問題作簡單闡述。
很多城市流動人口來到這里,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首先,是為了家庭收入的提高。伴隨著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經濟政策的不斷調整,對于人口流動的限制逐步放開,很多人尤其是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的一些剩余勞動力開始進入城市,尋找發財致富的機會。之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再加上我國城市化發展的影響,城市流動人口的數量和規模都呈明顯的上升趨勢,很多人都拉家帶口的來到城市,其子女的發展狀況逐漸成為新的問題。
一、生活狀況
就目前大多數城市的狀況來看,大多數城市流動人口都是外來務工人員,他們中的很多人家庭收入較少,更多的是從事一些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工作,而且工作穩定性差,沒有穩定的經濟收入。這樣的現狀就往往導致他們的子女相對于城市孩子要差得多。
首先是居住條件較差。他們中的大多數是和父母一起租住在城中村或者城郊結合部,居住環境一般是臟亂差;同時為了節約開支,往往是一家幾口只租住一間屋子,基本沒有自己的空間;這往往導致很多孩子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很大,很容易染上成年人的一些陋習。
其次是醫療水平差。本來城市的醫療水平相對于農村地區來說,要條件先進得多,但是現實狀況是很多人享受不到這樣的條件,原因就是在醫療保障方面他們很多人因為不是城市醫保,無法享受醫保的待遇。這就往往導致當疾病特別是一些大病發生時,他們因為無力承擔相對高昂的醫療費用而無法真正享有城市里的醫療條件,所以他們都害怕、擔心自己的子女生病。如果是身體出現了異常,他們往往是讓子女堅持或者去一些小診所,往往小病發展成大病,最后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再次就是缺乏安全保證。很多外來務工人員來到城市以后,掙錢養家是第一目的,這就導致他們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比較少,很多情況下都是讓孩子一個人在家或者是上下學、吃飯等,這樣一方面確實能夠使孩子盡快的成長起來,能夠獨立自主;但另一方面,也要承擔著一定的風險,因為子女的年齡相對較小,他們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相對較差,這往往會導致一些危險狀況的發生,嚴重的甚至會危及到子女的生命安全。
二、受教育狀況
在調查中常常會有這樣的情況,很多父母來到城市打拼,目的不完全是因為經濟發面,而是從孩子未來成長所做出的決定,這就是子女的受教育問題。城市中很多外來人口的子女由于沒有城市的戶口,在入學上存在著很大的限制,不能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樣進入到公辦的學校里,很多孩子被迫在一些教學、師資條件非常差的打工子弟學校就讀,而如果想進入城市里的公辦學校就讀,就必須繳納高額的借讀費或贊助費等城市孩子不用交的費用。
在了解中發現其實他們都很想讓他們的孩子在城市里的公辦學校里就讀,原因主要有三個:(1)孩子在自己的身邊會更放心;(2)城市里公辦學校的教育條件遠比農村老家里的學校或打工子弟學校的好;(3)城市里的生活和文化環境遠比農村老家里豐富,孩子們在城市里能接觸到更先進、更新穎、更豐富的文化,這樣更利于孩子今后的發展。但公辦學校高額的借讀費最終讓他們望而卻步。
那么,針對城市流動人口子女問題出現的狀況應該如何解決呢?我國作為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發展中國家,也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排頭兵,在二十一世紀黨和政府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因此,城市流動人口子女的問題越來越受黨和國家的關注,也在采取一定的措施來解決這一問題。
首先,就是繼續加大對于落后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的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創辦一些有地方特色的企業和地方特色經濟,鼓勵廣大農村的勞動力在家鄉就業,給子女一個安定的家,使子女能夠在相對穩定的環境里生活、學習。
其次,加強立法保證。新時期的社會主義中國,正在朝著社會主義法制化國家邁進。保障流動人口子女的基本權利是整個社會的呼聲,也是人民當家做主的體現。為此,國家制定并頒布了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法規,以此來保障其合法權利。
再次,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也加大了對于城市流動人口的關注,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出臺,農村新農合的完善,這對于城市流動人口子女生活來說是有效保障。
最后,完善教育制度。真正落實義務教育的要求,力爭做到城鄉教育的公平性,并且加大對于農村地區的教育投入,使孩子們在家鄉也能夠享受到先進的教育。
【責編 張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