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平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閱讀是怎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飯吸收營養一樣,閱讀就是吸收精神上的營養……寫作是怎么一回事?是表達。把腦子里的東西拿出來,讓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說,或者用筆寫。閱讀和寫作,吸收和表達,一個是進,從外到內,一個是出,從內到外,這兩件事,無論做什么工作都是經常需要的。他還指出:“實際上寫作基于閱讀。老師教得好,學生讀得好,才能寫得好”因此,不難看出,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既要讓學生讀書,又要教學生作文。
三年級是學生習作的起始階段,作為語文教師不能將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相隔離,而是要將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將作文教學滲透到閱讀教學過程中去,讓學生感覺不到你是在教他作文,但又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如何表達,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石榴》一課是按抽枝、長葉、開花、結果的順序來寫石榴成熟過程的,條理清楚,尤其是第四自然段,按從外到里的順序介紹石榴果的樣子、味道,文中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語言特別生動形象。我覺得這是一篇狀物作文的好范本,而課后練習中的仿寫練習也表明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學會按一定順序寫植物的特點。所以我把這課定為我的教研課,并在這課教學中運用“讀寫結合的訓練方法”進行了“將作文教學滲透于閱讀教學中”的嘗試。圍繞這個教學目標我的教學設計分三步走。
一、讀中悟
教師先讓學生看圖說說樹上的石榴是什么樣子的?再聯系文本,看看作者是怎樣描述樹上的石榴的?通過看圖和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知道“熟透的石榴高興地笑了……向人們報告成熟的喜訊。”這兩句話描寫的是“樹上的石榴成熟后外皮漲裂了,露出了里面的石榴籽”的情形。
二、讀中品
在理解了本文內容后,教師可帶領學生反復的朗讀,通過集體讀、個別讀、示范讀等多種朗讀形式,帶領學生品味文本生動的語言,讓學生感受石榴成熟時可愛的樣子。
三、讀中練
在充分感受作者筆下的石榴可愛的樣子后,啟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想一想這紅紅的石榴、晶瑩剔透的石榴籽你覺得還像什么?當學生表達的激情得以釋放后,我又拿出一個橘子,讓他們運用上課文中的修辭手法圍繞橘子說幾句話,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生模仿課文中運用到的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進行了說話訓練,完成了從閱讀到表達的跨越,就這樣所謂的“具體、形象、生動”等等的寫作知識伴隨著一個個具體的段落、聯同段落所描述的畫面及情感,慢慢積淀在學生的記憶中了。
課堂作業“仿照第四自然段介紹橘子”,學生完成得很好,不但能按照從外到里的順序介紹橘子的樣子和味道,還恰當的運用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語言生動。
由此看來,在閱讀教學中借鑒經典片段的寫法,寫一寫生活中的其他內容,這種依據文本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方法,讓學生在模仿中習得方法,獲得能力,的確是一個非常有效的作文訓練形式,而這也正體現了葉圣陶先生所說的“實際上寫作基于閱讀。老師教得好,學生讀得好,才能寫得好”的思想。
【責編 張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