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溫潔
摘要:數學新課程標準倡導:在數學教學中重視學習方式的變革,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本文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了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三點做法: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循序漸進搞自主學習;分層設計練習,使全體學生都有自主學習的空間。
關鍵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古人云:“善學者師逸而功倍,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由此可見學習方法之重要,新課程標準倡導下的課堂教學,尤其注重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筆者下面淺談我的幾點做法。
一、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小學數學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應注重通過引導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這就需要我們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1.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創設問題情境,不僅能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好奇心,而且還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樂于探究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新課伊始,我對學生說:“同學們,今天我們進行一次特別的考試——學生考老師,你們只要說出一個整數,不管它有多大,老師馬上能告訴你它能不能被3整除,不信就來試一試。”學生可以考老師,他們別提多高興了,個個躍躍欲試,紛紛在本上寫數并在本上試除一下,確定答案后把手高高舉起,想難住我。當我分別給予準確回答時,學生個個由懷疑變得信服。“這么多人都沒考倒老師,老師可真神了!”驚嘆之余,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這樣,學生就能以極高的學習熱情參與到學習中去,自主學習的興趣也就被提起來了。
2.要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除了以上問題情境教法外,教師還要注意做到,充分尊重學生,把學生視為有人格的、平等的、自主的人,這樣他們才能因親其師而信其道。在教學中教師要支持、鼓勵、肯定、欣賞學生在課堂上一切為探索知識而作的言行及稚嫩的結論,使學生始終處在一種心理安全、心靈自由的無拘無束的精神狀態下,這樣他們才敢于參與也樂于參與探索學習,久而久之,就能形成自主探索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循序漸進
1.讓學生自主預習。每學一個新知,都要讓學生提前自主預習,了解新知所涉及到的舊知識,了解新知的重點及難點。例如在學習《比的認識》之前,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復習與比有關的分數與除法的意義及關系,還要了解本課中要學的比的意義及各部分名稱及與分數除法的關系等知識,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新課學習的時候學生才會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才能夠更好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
2.讓學生自主參與課堂。葉圣陶先生說:“教師教任何功課,教都是為了不教。”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本學期實行導學案自主學習以來,我的課堂上25分鐘左右的時間是用來自主探索、組內交流學習的,把課堂交給了學生,他們在自主學習、質疑交流、然后探討難點的過程中使認識逐步提升,印象深刻,同時在與組內同學交流講解的過程中鍛煉了能力,提升了自己,有一種成就感,能更積極主動地學習。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方式。這對于小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非常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例如,在講應用題時,我經常組織學生對問題展開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之間互相解決問題、提出問題,教師時不時地走進一個討論組,分享他們的討論結果,并給予正確的引導。這樣的過程,把課堂學習交到了學生手中,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當然由于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提高,這種學習模式還需要教師的大力引導。
3.培養學生自主運用知識的能力。今年我校利用導學案自主學習以來,我對學生做過的各種練習題,甚至考試題,不再像以前一樣一味地進行批改、苦口婆心地進行講評,而是給學生參考答案,讓學生借助答案進行自我批改、分析、評價,或進行相互批改、評價。通過轉換角色自主進行的自評互評,可以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命題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題的一般規律,了解答題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題的基本要領,從中發現自己在答題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誤原因,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類問題的能力。同時,讓學生根據自己認為的重點及易錯處,重新出卷,進行同桌互考,進而鞏固知識。學生自主設計習題,自主互評自評作業,讓他們有一種當教師的成就感,同時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也減輕了教師的負擔,真是一舉三得。
三、分層設計練習,使全體學生都有自主學習的空間
自主學習的課堂應該是能讓優等生吃飽,中等生吃好,學困生吃了的課堂。這就要求教師應精心設計練習,以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對于優等生,應指導他們在掌握新知的基礎上,解決綜合性更強、條件更復雜、難度更大的學習問題,提高他們的自我發展能力。對中等生,指導他們鞏固所學新知識以后,嘗試思考與解決稍深的學習問題;對于學困生,則指導他們進一步理解與鞏固所學新知識中最基本的部分;這樣,全班學生都有自主學習的空間,會各自獲得不同層次上的成長,才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教學“分數除法應用題”時,我這樣設計習題,出示以下兩個條件:梨樹有111棵,相當于蘋果樹的3/4。再給3個問題:(1)蘋果樹有多少棵?(2)梨樹和蘋果樹共多少棵?(3)杏樹棵樹是蘋果樹的3/2,杏樹有多少棵?這道題有三個問題,可采用分層練習:學困生做第(1)題;中等生做第(2)題;優等生做第(3)題。這樣一道綜合性題目,根據問題的難易度適用班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水平與學習要求標準,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對知識進行不同層次的概括,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提高了不同層次學生的素質。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已成為我們的教學重點。在新課程標準下,我們每一名數學教師都應轉變觀念,從提高學生能力入手,把課堂還給學生,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1.《當代教育科學與藝術》,中國言實出版社
2.《河北教育》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