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健 邢珺
[摘要]內陸地區對外開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面臨很多困難,表現在過分利用傳統要素稟賦的方式難以為繼,承接產業轉移引致產業結構落后,以及利用優惠政策導致的政策性開放扭曲等問題。內陸地區不能簡單地復制沿海地區的經驗,應當在內陸貿易方式、區域合作機制、引資方式、政府職能方面進行創新。
[關鍵詞] 開放型經濟 開放困局 創新
[中圖分類號] F1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3)06-0043-03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內陸開放模式創新研究》(12XJL011);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資助項目。
[作者簡介] 程健(1983 — ),山東濰坊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邢珺(1988 — ),女,山西忻州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金融。
一、內陸開放模式的主要特點
我國內陸地區主要包含山西、河南、安徽、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四川、重慶、湖南、湖北、江西、貴州13個省市,由于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等方面的差異,發展模式也大相徑庭。但從總體上來說,內陸地區的開放是國家啟動,市場導向,東西聯動協調發展,從而實現雙贏(或多贏)的一種新型的開放模式。與沿海地區通過引進外資與先進技術,擴大出口和吸收外匯能力來發展經濟不同,內陸地區的開放更主要的是依托國家的政策支持,拓展與其他各省市甚至亞歐國家的合作空間,促進開放水平的不斷提高。內陸地區的開放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但是市場的力量通常是增加而不是縮小區際差異。內陸地區的市場發育緩慢,功能不全,市場配置資源力量弱小,單靠市場機制的“自然發育”,必然延長開發的陣痛過程而增大開發成本。因此,內陸地區的開放的主要特點是由中央啟動,加大投入與傾斜。同時,強調區域內部發展的均衡協調以及各省市之間的協同合作,積極推進多層次區域合作,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尋求發展機遇,共同促進開放水平的提升。
二、內陸開放面臨的若干矛盾
(一)資源稟賦比較優勢利用與資源環境的約束
內陸開放多以靜態的、存量的和單一的資源稟賦作為對外開放的優勢條件。但過分依賴低廉價格、有形要素高投入、高消耗增長不可持續,基于靜態比較優勢的發展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內陸地區第一產業始終在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造成了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極大滯后。較之沿海,內陸地區工業污染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更為廣泛,治理難度更大,成本更高,因此,內陸開放的粗放發展面臨與節約資源、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等“轉方式”要求的矛盾。
(二)產業轉移承接與產業結構的優化
內陸城市的開放,大多以沿海、沿邊城市為跳板,參與周邊地區的區域性和次區域性合作,通常是模仿沿海招商引資,建工業園區,一方面為內陸地區引進外資、承接國際和國內的產業轉移,進入國際先進產業鏈帶來了機遇,另一方面,也面臨國際分工產業價值鏈低端影響的挑戰。目前國際產業轉移只是產業鏈最低端的生產組裝環節的轉移,而不是整個產業的真正轉移。這直接導致了我國參與國際分工長期鎖定在微笑曲線的低端產業鏈上,事實已經證明,跨國公司完整的產業體系往往對本土企業形成擠壓效應。有規模而無技術、有產品而無品牌,企業明顯缺乏競爭力,無法縮短與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差距。因此,內陸的開放面臨與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優化升級、提高開放質量之間的矛盾。
(三)政策性依賴與市場機制的建立
當前,內陸地區主要以優惠政策作為支撐的對外開放,這在一定程度上啟動并激發內陸地區經濟發展的活力。由于體制機制及政績考核因素的影響,內陸一些地方存在惡性競爭和不計招商引資成本現象,形成片面追求外資數量投入的粗放發展模式,以及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政策博弈。如果長期依靠優惠政策性開放,一方面導致要素市場的扭曲以及帶來國民利益的大量對外流失,另一方面,致使不公平的競爭環境之下外資對內資的“擠出效應”。這種完全依靠優惠政策形成的對外開放比較優勢是不可持續的。因此,內陸開放的這種政策性依賴面臨與科學規范政府行為、完善市場體制機制、培強企業主體能力之間的矛盾。
三、內陸開放的實踐要求與開放模式創新
近年來,內陸各地積極探索新的開放模式,同過去簡單的模仿沿海開放經驗比較,注重了突出“科學發展”。但是,在加快對外開放中,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擴大“開放”與“轉變方式”的互動問題,必須不斷用新的實踐探索和新的理論維度創新“內陸開放模式”,以“開放換開放”。
(一)創新內陸貿易方式,建立內陸自由貿易區,打造內陸地區的開放高地
內陸地區距離國際市場較遠,導致其出口嚴重依賴于并不發達的物流體系。因此有必要拉近內陸區域與國際市場距離,節約物流成本,促進內陸開放型經濟的形成。從長遠看,在內陸地區建立自由貿易區應當是更好的選擇。創新貿易方式,第一步,積極建立內陸保稅港區,盡快提高區域出口水平。一是實施若干自由貿易政策,使區域市場與國際市場聯成一體,為內陸地區的區域出口提供便利;二是提高內陸地區的區域物流水平。除了傳統的保稅倉儲業務,保稅港區還可發展現代物流集散、配送業務。這些形式多樣的物流作業將使保稅港區的物流運作不斷深化,大幅增加區內物流量。目前,西安、重慶、成都、銀川都已經設立了綜合保稅區,這是國家實施內陸開放戰略的重要平臺。第二步,創造條件,逐步向自由貿易區過渡。目前的保稅區可以開展國內轉口貿易,按照國內非保稅區——保稅港區——國外,或國外保稅港區——國內非保稅區的產品流向,發展區域出口。自由貿易區建立后,就可以省去“保稅港區”這個中間環節而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從而大范圍地促進區域出口增長,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內陸開放。設立內陸自由貿易區,通過開放度極高的貿易、關稅、金融等政策,將極大吸引產業、資金、人才等資源和生產要素的集聚,對區域發展具有巨大的帶動效應。
(二)創新區域合作機制(大區域經濟聯合),搭建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平臺,形成沿海、沿邊、內陸開放協同推進的良好局面
在逐步開拓新的國外市場的基礎之上,要進一步發展與國內其他省市地區的經濟往來關系,注重區域間合作,打破行政區劃限制,發展面向周邊地區特別是東部發達地區的對外貿易市場,加強周邊省市的交流互動,形成區域內交通共享,人才互用,信息互通,促進區內資源進一步聚集,共同推動內陸地區外貿市場發展。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的點軸模式,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從區域零散城市的開放型發展到最終帶動周邊開放帶和區域開放面的經濟發展模式,拓展“片線圈翼”的區域經濟合作交流空間。同時,在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基礎上擴大與亞歐國家的經貿交流與合作,不僅有利于提升內陸地區開放水平,而且有利于拓展新的市場空間,對沖過于依賴沿海開放發達國家市場帶來的經濟風險,形成沿海、內陸、沿邊開放協同推進的良好局面。
(三)創新引資方式,結合自身優勢創造性地“引進來”,在產業轉移中形成沿海與內地互聯互補的專業分工關系
內陸地區應當抓住發達國家以及我國沿海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跨國公司研發擴散的機遇,引進一批上下游產業鏈的國際知名跨國公司的重大投資項目,重點引進具有自主產權、環保低碳以及具有先進工藝水平和現代制造技術的產業,與沿海及周邊國家積極開展合作,對接整合延長產業鏈條,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積極與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梯度轉移進行對接,發揮對口聯動效益的產業,從“承接制造+產品創新”向“產品創新+過程創新”的模式轉型,建成內陸地區開放型經濟制造業高地。
要以空間延續廉價勞動要素的優勢,在沿海向內地的產業轉移中,保持沿海與內地的專業分工聯系,建立互補的產業體系,形成沿海與內地優勢互補,沿海與內地緊密結合的供應鏈體系,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發揮中國大國的綜合競爭優勢。出口加工貿易要變“兩頭在外”為“一頭在內,多頭在外”等多種方式的加工貿易,充分利用內陸地區的一切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加工貿易,以帶動內陸地區開放型經濟的發展。
(四)創新政府職能,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建立內陸地區與開放型經濟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制
政府要在宏觀層面上規范引導內陸地區諸多具有地方色彩的“戰略”、“模式”,統一到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上來,淡化內陸的區位劣勢和行政區劃界限。同時,還要處理好政府引導與市場推動的關系。政府的引導要循序漸進,綜合考慮內陸地區勞動力等要素的特殊情況,把握好產業進退節奏,掌握好開放的重點、深度以及廣度,引導內陸開放型經濟的健康發展。建立內陸地區與開放型經濟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制,特別是跨區域的行政管理體制,借鑒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的區域合作經驗,提升一體化水平。
[參考文獻]
[1] 裴長洪.開放經濟新問題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2] 李繼樊.內陸開放型經濟理論與重慶實踐[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3] 鐘山.開放型經濟研究分析[M].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3.
[4] 丁瑤.內陸地區推進開放型經濟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建議[J].改革,2008(06).
[5] 隋強.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報,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