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丙順
說明文是中學生應學習和掌握的三大基本文體之一。教學說明文要抓住說明的對象、說明的順序和說明的方法這三個基本要點。然而,這三者都是憑借著文章的語言來體現的。離開了語言的表述,說明的對象、順序和方法便成了徒具其名的空殼。試想《死海不死》一文講死海的“咸度很高”的特點,離開了有關死海里多處礦物質數據統計的語言表述能說明白嗎?《向沙漠進軍》一文里,“我們向沙漠進軍,不但保護了農田,開辟了綠洲,而且對交通路線也起了防護作用”。這一過渡句中的“不但”“而且”兩個連詞不是把上下兩段說明的內容及其層次突出得清清楚楚嗎?至于舉例子、打比方、擬人等說明方法要依靠語言來體現這一點就更不必說了。因此,大綱把“體會語言的準確性”作為說明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明確提出是頗有見地的。
一般說來,說明文大致分兩種,即一般性的說明文和文藝性的說明文。文藝性的如《洲際導彈的自述》《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還是女兒》等方法,做到了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的有機結合,十分引人入勝。像這類課文,教師容易教得生動活潑,學生學得也津津有味。然而,像《向沙漠進軍》之類的一般性說明文,由于藝術色彩淡些,師生教與學的興趣遠不能和前類相比。這類課文看似平實,沒什么可學的,實際上其說明的條理性、透徹性、準確性恰恰蘊涵在樸實無華的語言之中。如果教者對教學的認識不足,又導之無方,學生學起來難免產生味同嚼蠟之感。
那么,如何加強說明文的語言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呢?現結合《向沙漠進軍》一文,談談我的淺見。
一、要教育學生認清學習說明文語言的重要性
說明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閱讀量最大、實用性較強的一種文體,學好說明文對于學生走向社會后的學習和工作是至關重要的。而語言的準確性又是說明文必備的特點,必須認真學習和體味。關于這一點,僅靠說教是不夠的,主要靠在說明文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逐漸滲透。
二、教師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說明文的語言是加強說明文語言教學的關鍵
在理解語言的準確性上應側重三個方面:1.判斷和客觀描述的詞語。所謂正確運用判斷是指選用恰當的詞語揭示物質的本質。如“沙漠逞強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風和沙”這一判斷句,判斷明確,毫不含混。所謂客觀的描述是指區別于記敘文與小說的描寫,忌帶任何主觀色彩,更不允許夸張和曲解。例如內蒙古地區的沙丘由于狂風的推動,每年向前移動5—10米,它們究竟是怎樣向前移動的呢?《向沙漠進軍》是這樣描述的:“當風速達到每秒五米以上的時候,沙丘迎風面的沙粒就成批地隨風移動,從沙丘的底部移到頂部,過了頂部,由于風速減弱,就在背風面的坡上落下。”這段文字先寫風速,這是推動沙丘前進的動力;接著寫“迎風面”沙粒的移動,“從沙丘的底部到頂部”;再寫“在背風面的坡上落下”。一天,兩天,一月,兩月地這樣繼續移動,整個沙丘每年就會向前移動5—10米。從“迎風面”寫到“背風面”,從“低部”到“頂部”,把沙丘的運動過程寫得歷歷在目,簡潔明晰。2.中心詞的正確運用。“風沙襲擊”“沙丘進攻”“泥土的浸潤”“我們向沙漠進軍不但保護了農田,開辟了綠洲,而且對交通路線也起了防護作用”等語句中動詞的運用,非此無它,易之失當。“十厘米以下,水分含量逐漸增大,到四十厘米的深處,水分含量達到了百分之二以上,這就是濕沙層了”,該句中三個數量詞不是信手拈來的,而是客觀實際的準確說明,具有很強的科學性。3.表示修飾、程度的形容詞和副詞的運用。如“整個沙丘波浪式的前進”“森林全被摧毀”“一般不超過四十厘米”“必須有充足的水源”,等詞句中加形容詞或副詞看似平常,但用和不用作用大不一樣,對準確說明事物起著不可缺少的作用。
三、講究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理解和運用說明文語言的能力
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是由說明文的內容和科學性決定的。一篇好的說明文若仔細推敲整篇的遣詞造句是否具有準確性,不僅時間不允許,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重點是什么?要抓住說明文事物特征的關鍵性詞語。《向沙漠進軍》一文說明的對象是沙漠,依次從沙漠的危害、改造沙漠的方法、利用沙漠的前景三個方面進行說明。在導讀中就要注意抓住最能充分說明這三個問題的關鍵語句,引導學生體會其語言的準確性。如在沙漠的危害方面,首先要抓住“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這一統領全段的關鍵句。只要引導學生弄清其中“頑強”“自然”“之一”三個詞的含義及用詞之準確,學生對全段的主旨也就心領神會了。然后,緊緊抓住分別說明沙漠的危害、頑固和強大等關鍵語句,讓學生細細體味其準確性。
抓住關鍵性語句,如何讓學生深刻理解其準確性,還要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主要方法有:1.結合語境分析法。如“沙漠是人類最頑強的自然敵人之一”,要讓學生理解其中“頑強”一詞的準確性,可引導學生從下文地中海沿岸、我國陜西榆林的部分地區變成荒漠的實例,以及風沙進攻的兩種方式的說明來領會其頑固、強大的含義,及選用該詞的精當。2.近義詞比較法。在同一篇說明文中往往出現不少組近義詞,這些近義詞雖然意思相近,但不可易位,這正是反映了說明文用詞的精確。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如“方式”和“方法”、“襲擊”和“進攻”、“保護”和“防護”等組近義詞,要從本身含義及搭配的對象上區別它們的異同點,讓學生細心品味其準確性。3.平實之詞設疑法。說明文常常使用一些修飾和限制的詞語來準確地解說事物,剖析事理。這些詞往往不是什么華麗之詞,容易被學生忽略,如“大部”“全部”“大約”“一般”等。在導讀中對這類詞多設疑問,引導學生多動腦,幫助他們理解這些平實之詞對準確說明事物的必要性。
加強說明文的語文教學,僅限于講讀教學的引導和訓練是不夠的,還應同寫作教學緊密結合。教師可以選取學生作文中用詞不準確而引起歧義和誤解的典型例子,啟發學生共同分析、修改。這對學生注重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提高學生準確運用語言的能力也是十分有利的。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