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成龍
摘 要:90后大學生要調整好心態,改變就業的觀念,另外還要根據市場的變化以及需求完善目前的就業機制,不斷地實踐,及早的解決就業問題。本文介紹了90后大學生的基本特征,提出了“90后”大學生就業引導策略。
關鍵詞:90后 大學生 就業 引導策略
“90后”大學生所處的學校教育環境較為寬松,社會環境較為開放,大部分為獨生子女,又生活在信息爆炸、媒體泛濫的時代,從而體現出個性張揚、思想獨立、思維開放、自我中心意識強、團體協作意識和能力差等性格特征。這種與“70 后”“80后”有較大差異的性格特征,某種程度上影響了“90 后”大學生的就業觀,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征。
一、90后大學生的基本特征
1、90后大學生智力發展顯著
90后大學生智力的發展是非常迅速的,因為他們在進入大學校園以后還正處于青春期,而青春期又是人們記憶力不斷提高的一個階段,并且他們看待事情也會全面一些,思維性也比較開闊,并且他們還具有非常強的創造性、獨立性和批判性,他們總是用這種眼光去看待周圍所接觸到的人和事,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于分析事情的能力也在不斷的變化,他們開始善于分析事情的內在原因,對于每件事情都會有一個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2、90后大學生個人主體意識增強
現在的90后大多都是獨生子女,所以他們從出生下來都是被很多大人的愛包圍著,所以他們無論什么事都很驕傲,都會以自己為中心。90后的求知欲、競爭拼搏意識和創造性大大的不如前輩們,不過他們總是把自身的價值和利益作為主導思想,他們的個人主義觀念非常強,所以團隊的合作精神就不好,他們沒有意識到公共的利益和發展。
3、90后大學生的多元性特點
大學生對于人生的價值觀開始有了很大的改變,他們不再跟隨傳統的價值觀念,逐漸的用自己的標準去決定自己的人生觀,比如說他們有的是根據利益作為價值觀,有的是以權利作為價值觀,這樣更加的促進了他們對于高等教育的需求。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外來文化不斷影響著人們,所以中國的文化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逐漸有了觀念的碰撞、文化的沖突、思想的互相滲透、價值觀并行等多元化的現象,這種現象導致了90后大學生的傳統文化受到了影響,開始逐漸的被弱化。
4、90后大學生的實用性特點
現在的大學生已經開始重視實用、利益、付出以及回報的比例問題,他們在學習過程當中已經逐漸的開始思考關于畢業后的就業問題,他們不再重視加強自身的專業知識以及能力修養,更加在乎的是考證的問題,因為他們覺得在就業時候證書就是證明他們能力的一種東西,這一點就很明顯的反映出了他們的實用主義。
5、90后大學生的網絡化特點
一直以來的信息傳播技術被互聯網徹底取代了,大學生們也不例外,他們利用網絡的方式了解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從網上擴大他們的視野以及交友信息,這樣一來就更加的促進了他們個性的進展。任何事情都是有弊端的,在互聯網上出現的弊端就是網絡游戲,他甚至讓很多的人都有了網癮。這一現象是我們首要關注的問題。
6、大學生責任意識弱化的特點
他們的責任意識漸漸消失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觀察出來,首先,對于社會責任的認可度逐漸下降;其次,對于紀律性還有公德心的意識也在逐漸下降;然后,對于生命的責任意識逐漸淡化;最后一點就是誠信的力量還有感恩的思想也在逐漸淡漠。
7、90后大學生的迷茫性特點
社會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的現實壓力,使我們不得不去面對,就比如說人際交往、就業結構轉型、社會價值觀、教育制度等等都在不斷變化,所以就這些原因使得90后更加的迷茫。首先是他們對于不平等現象的迷茫,其次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帶給他們的沖突造成的迷茫,還有就是過于閑適的環境帶給他們的迷茫。
二、“90后”大學生就業引導策略
1、加強就業觀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科學就業觀
大學生科學就業觀是指大學生在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下,通過對就業環境和自我的正確認識而形成的對就業的正確判斷和價值標準。“90后”大學生就業觀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在就業觀念上也存在一些誤區,引導學生樹立科學就業觀尤為重要。
就業觀教育應貫穿大學學習的全過程,把理想信念教育、素質能力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與就業教育結合起來,加強“90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理想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使“90后”在注重自我價值實現的同時,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結合起來,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重。
就業工作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學生科學就業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就要求高校就業工作領導小組進行統籌規劃,從教師到院系,從就業指導中心到學校各職能部門必須高度重視,共同努力,力爭在學校形成關愛學生成長、關心學生就業、關注學生發展的良好氛圍。
2、開展全程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強化指導效果
目前,雖然全國各高校都開設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也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與引導,“90 后”大學生也已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但課程的學習大部分只停留在課堂教學、理論灌輸,缺乏系統的指導和實踐的結合,效果并不理想。高校對大學生提供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以課程為基礎、以實踐為平臺、以服務為保障,全面系統地幫助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在實際工作中,根據各年級學生特點,制訂并實施職業生涯規劃的配套方案,強化指導效果。一年級通過專業思想教育、大學學習目標確立、課外活動、主題班會等,引導學生初步了解職業,找出自己的興趣和長處所在,初步探索職業目標。二年級通過引導學生參加社會活動,認識職業,了解社會,幫助學生擬定自我規劃,提高專業技能。三年級加強對學生的求職技能、搜集公司信息能力等方面的指導,探索用人單位和工作環境,建立專業化的聯系,同時引導學生確定自己未來發展方向。四年級通過開展有針對性的求職方法、面試技巧、職場禮儀、就業形勢報告等活動,強化求職技巧,做好就業服務工作,提高學生就業成功率。通過四年全程化的就業教育和指導,使大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特色和專業特色,找到其符合的理想職業目標。
3、結合學生個體實際,開展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與服務,提高指導質量
引導學生科學就業要因人而異,對不同條件、不同類型的學生要分類指導、精細指導,有意識地引導其樹立科學就業觀。首先,分類別進行指導。分類別指導就是根據畢業生未來發展定位或者職業選擇偏好,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與教育。畢業方向選擇可分為直接就業、考研、考公務員、應征入伍、出國留學、自主創業等,積極引導畢業生根據自身特點盡快確定自己的畢業去向。作為就業指導者,根據畢業生的畢業去向選擇,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提供指導與服務,如對各個方向的同學,通過團體輔導、班會、專題講座等形式,組織專場交流會,搜集相關信息,為有方向有目標的學生提供最大程度的幫助。其次,細分各種情況,針對具體問題進行指導。對有工作不想簽約、沒有工作無法簽約、簽約后違約等不同問題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提出明確的就業策略建議,幫助學生順利就業。
4、就業指導與校外企業相結合,提高就業指導水平
針對“90 后”畢業生就業去向多元化,選擇外企、私有企業、中小企業比例增加這一趨勢,對“90后”的就業指導更需加強與校外企業的合作,既能強化校內理論教學的效果,也能讓學生理論聯系社會實際。作為就業指導工作者,在促進大學生與校外企業聯系方面,有如下做法:多邀請企業家、優秀校友等為“90 后”舉辦交流活動,以他人的成功經歷來影響和鼓勵“90后”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企業實習等,搭建學生接觸企業的平臺;強化教育教學與就業需求的連接,設計與就業相銜接的教學結合點,按市場需求來培養人才;加強就業指導工作的教師與企業的長期聯系,提升教師對實踐的了解。通過這些舉措,能夠引導大學生盡早認識社會、感知企業、感受崗位、思考就業問題,提高就業指導水平。
總之,大學生就業關系到社會穩定,大學生充分就業不僅可以促進學校的發展,而且可以減少因畢業生不能及時就業而帶來的社會問題。高校應積極探索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新方法,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從而促使大學生充分就業。
參考文獻:
[1] 荊波. 深入開展就業指導工作 積極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J]. 科技信息. 2009(34)
[2] 饒進,盧小珍. 試論經濟危機下大學生就業觀的教育[J]. 科技信息. 2010(16)
[3] 張澤宏. 對高校開展就業指導工作的幾點思考[J]. 遼寧行政學院學報.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