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國明 王巧霞

[摘要] 為應對我國加工貿易產品出口困境,可以建立長期穩定的加工貿易產品內銷市場。從目前的加工貿易產品內銷便利化政策及內銷平臺實踐情況來看,建立加工貿易產品內銷市場的條件已成熟。該市場的運行模式可分為零售市場和批發市場兩種,設立的區域可選在廣東東莞、江蘇蘇州和泰州。
[關鍵詞] 加工貿易產品 內銷 轉型升級
[中圖分類號] F1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3)06-0082-04
[作者簡介] 曲國明(1978 — ),滿族,河北灤平人,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王巧霞(1982 — ),女,甘肅靖遠人,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市場營銷。
后危機時代,我國加工貿易企業面臨的問題日益突出。為了緩解出口壓力,一些加工貿易企業把目光轉向國內市場,希望通過內銷彌補外需不足。各級政府也采取多種措施,推行內銷便利化措施。但總體上看,各種舉措都是一時之舉,缺乏長期有效機制。因此,建立長期穩定的加工貿易產品內銷市場勢在必行。
一、建立加工貿易產品內銷市場的條件
(一)多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2009年以來,為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外貿增長方式,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部門,制定并實施多項政策(見表1),通過簡化流程、提供政策優惠等措施,較好地促進了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為加工貿易企業內銷帶來了便利。
一些地區還推出財政和金融等舉措,促進加工貿易企業擴大內銷。如廣東省財政計劃拿出10億元,設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專項資金,其中部分資金用于對建立內銷品牌的加工貿易企業進行獎勵;另外還選取300家企業作為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企業,從推動自主創新、建立品牌、拓展內銷市場、來料加工企業轉型、低端環節有序轉移等方面重點推動轉型升級;中國建設銀行開發“內貿通”系列產品,幫助外貿企業更好地開拓國內市場。
(二)為加工貿易企業搭建的內銷平臺效果顯著
2009年以來,中央及地方政府為加工貿易產品出口轉內銷搭建了多方位交易平臺,如全國外貿商品巡回展、上海外貿產品內銷訂貨會、上海外貿產品進商場專柜、北京外貿大集、大麥客臺商集體內銷平臺等,為加工貿易企業產品進入國內市場提供了展示和交流渠道,得到了采購商和消費者的一致好評。
規模最大的內銷平臺,是2012年在廣東省東莞市舉辦的中國加工貿易產品博覽會,這是我國直接服務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國家級博覽會。首屆加工貿易博覽會參展產品多為加工貿易企業面向發達國家市場生產的時尚、高端終端消費品,共有來自28個省區市的1325家加工貿易企業參展,近5000家采購企業和超萬名專業采購商到會,觀展人數達到16000多人,參展企業銷售總額687.3億元。
(三)加工貿易企業內銷意愿強烈
近年來,隨著我國加工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國內市場需求的日益多樣化,加工貿易企業開拓國內市場、增加產品國內銷售的愿望十分迫切。
2010年3月,國際商報新聞中心策劃組織針對外貿企業生存現狀的大型調查,涉及16個省市,結果顯示49%的企業已經嘗試內銷,并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近年來,加工貿易企業產品內銷保持逐年增長態勢。據海關總署統計,2009年全國海關加工貿易內銷征稅302.3億元,在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大幅下降13.7%的背景下同比增長12.6%,比2008年歷史最高水平268.6億元多收33.7億元。2009~2011年,僅廣東省加工貿易企業以各種貿易方式在國內市場銷售總額就達3.37萬億元,其中2011年為1.4萬億元,年增長速度超過25%。2011年全國加工貿易補稅內銷總額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
(四)形成加工貿易產品內銷市場的要素已具備
2012年,我國居民的消費能力快速提升,已經成長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手機、電腦等產品的最大市場,是世界消費品市場上的頭號買家。2014年,我國在零售市場或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進口國。美國專家海倫 . 王認為,中國的中產階級大約有4.75億人,他們大都生活在城市中,購買力已經相當于發達國家的中產階級購買力。麥肯錫的數據顯示,我國居民購買的奢侈品占到全球市場的27%,其中包括在海外的購物。我國生產的產品正越來越多地賣給本國消費者。如蘋果公司在我國生產的iPhone和iPad有15%流入我國市場,銷售額相當于238億美元。
我國人口眾多,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購買力不斷增強,對加工貿易產品購買欲望強烈,已完全具備建立加工貿易產品內銷市場的要素。
二、建立加工貿易產品內銷市場的設想
(一)加工貿易產品內銷市場的模式選擇
針對我國加工貿易產品數量龐大、消費者需求旺盛的特點,可建立零售市場和批發市場兩種模式。可建在同一地點,分隔成兩片區域。
加工貿易內銷產品零售市場一般總體規模較小,運營模式可參考海南離島免稅的操作思路:市場內銷售的產品視同外銷,適用保稅政策。中國公民憑身份證每年準予在區內自購一定金額的商品,如果超過規定額度,可比照進境物品超額部分征稅辦法進行征稅。
加工貿易內銷產品批發市場規模較大,可借鑒“加博會”的操作思路,主要針對批發商、零售商等專業買家,銷售的產品按內銷處理,按有關規定征收相關稅費,可考慮在現有政策下降低相關的稅率,并不斷完善現有的內銷便利化措施。
加工貿易內銷產品市場要有嚴格的準入機制,對進入市場的企業素質要進行嚴格審核,把素質不達標的企業列入“黑名單”。對一些不確定能否參選的企業,要對其考察后進行評估,以確保進入該市場的企業及商品達到規定要求,只有這樣才能使市場得到長期、穩定和健康的發展。
(二)加工貿易產品內銷市場的區位選擇
世界上的市場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以產業為依托而形成的市場,另一種是純中介性市場。
1. 以產業為依托的加工貿易內銷市場
這類市場應選擇加工貿易企業集中的區域。廣東和江蘇是全國的兩個加工貿易大省,兩省加工貿易總量約占全國的六成左右。其中廣東占比接近4成,江蘇占比超過2成。從加工貿易企業的數量來看,廣東占據絕對優勢,加工貿易企業約2.9萬家,其中既有像富士康一樣的超大型加工貿易企業,也存在一定數量(約5000家左右)的以來料裝配為主的非法人企業,涵蓋大、中、小多個層級。江蘇的加工貿易企業雖然在數量上少于廣東,共計約7440家,但在平均規模上遠大于廣東,且加工貿易企業的質量效益好于廣東。
粵、蘇兩省加工貿易發展各有特點。從行業分布來看,江蘇加工貿易行業分布相對集中,其IT行業產品占全省加工貿易出口接近6成,全省90%的IT產品出口由加工貿易企業創造;廣東的加工貿易企業在行業分布上更加廣泛,輕紡、電子、機械、家電、建材等行業均占有相當比例。從區域分布來看,廣東的加工貿易絕大部分都集中在珠三角9市,占總量的97%以上;而江蘇省的加工貿易主要集中在蘇南地區,其中蘇州一市加工貿易約占全省近7成。從發展模式來看,廣東加工貿易以“放養”為主,加工貿易發展缺乏整體的規劃和設計,發展至今在規劃布局上總體呈現出一種“無序”狀態;江蘇加工貿易以“圈養”居多,加工貿易企業大部分位于園區之內,容易形成集聚效應,同時監管也更加便利。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粵、蘇兩省各具特點,可考慮分別在兩省建立加工貿易內銷市場。廣東省可在東莞,因為東莞是“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城市”,從事加工貿易的企業有1萬多家,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占廣東的20%以上,有“外博會”和“加博會”的經驗。在東莞建立加工貿易產品內銷市場,相當于將“加博會”時間無限期延長,而不是目前的只有4天。但選擇在東莞建立內銷市場也存在一定不足:一是從全國角度看,地理位置偏南,經濟腹地主要在珠三角地區,輻射范圍不及江蘇;二是東莞旅游景點相對較少,不能很好地滿足零售市場旅游、購物一體化的需求。
江蘇省可選擇蘇州市,蘇州也是“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城市”,是加工貿易企業最集中的城市之一,目前共聚集加工貿易企業5000余家,其中60家龍頭企業進出口規模達到900億美元,占加工貿易總額的70%。蘇州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占江蘇省省加工貿易總額的70%以上,占全國加工貿易總額的15%,總體規模位居全國第二。蘇州地理位置優越,地處江浙滬三省市交匯處,長三角地區“核心腹地”,是長三角次級中心城市,處于上海100公里都市圈的范圍內,有廣闊富饒的長江流域以至可向南北擴展的更大地域作為的經濟腹地。蘇州在旅游資源、區位交通和綜合實力等方面在全國占處于領先地位,非常適合建立加工貿易產品內銷市場,可形成企業與消費者的完美對接。
2. 半產業半中介性質的加工貿易內銷市場
這種類型市場要以區位優勢為支撐,依托本地加工貿易企業,用完善的配套設施發揮市場的集散功能,通過積累資本,擴大經營規模,促使商業資本向制造業和更為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擴張,實現市場與產業、城市的聯動發展,推進區域經濟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進程。
江蘇省泰州市較具備建立半產業半中介性質的加工貿易產品內銷市場的條件。首先,泰州的區位位勢明顯:一是泰州地理位置,有“水陸要津,咽喉據郡”之稱,位于江蘇中部,處于沿海和長江“T”型產業帶的結合部,南北承接蘇南蘇北兩大經濟板塊,受到上海和南京兩大經濟中心的直接輻射,依托長江黃金水道連接長江中上游各省,同時與蘇北乃至中原地區廣大的陸域腹地相鄰。二是泰州交通發達,已形成“公、鐵、水、航”無縫對接的立體交通體系,減少了供需雙方運輸成本。三是泰州除自身擁有出口加工區外,周圍各市均有出口加工區,為加工貿易企業入駐市場提供了方便。
其次,泰州政策優勢明顯,2012年10月,江蘇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推進泰州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的意見》,確定泰州為全省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支持泰州先行先試、改革創新,以轉型升級大突破促進經濟社會大發展。建立加工貿易產品內銷市場正是轉型升級和改革創新的具體體現,可在江蘇省及乃至全國起到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示范效應,也是扭轉江蘇 “重工輕商”傳統思維慣性的大膽嘗試,必將會對搞活區域經濟做出重大貢獻。
再次,泰州加工貿易發展具有一定基礎,2012年全年加工貿易出口額達到30億美元,在江蘇13個地級市排在第六位。最后,泰州具有后發優勢,空閑土地較多,配套設施先進,比蘇州和東莞建設市場靈活,發展空間較大。
(三)加工貿易產品內銷市場的相關配套政策
建立加工貿易產品內銷市場涉及海關、外管局、質監局和商務部等多個部門,必須協調配合,出臺配套政策扶持市場的發展。
海關要建立相配套的“快速通道”監管工作機制,利用信息化手段進一步簡化內銷征稅手續,加快單證流轉速度,簡化內銷手續,減免相關稅費。進一步完善“預審核”制度和“先銷后稅、集中申報”等管理模式。
外匯管理局要支持進入加工貿易產品內銷市場的企業購付匯行為。一是針對一些地區的“三來一補”企業內銷獲得的人民幣無法購匯付出的問題,要允許其憑所在地外匯局簽發的《進口付匯備案表》直接對外付匯。二是允許進入該市場的內銷企業按實際需要申請增加延期付匯額度,保證其內銷生產的需要。
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要實施檢驗檢疫綠色通道制度,推行檢驗檢疫直通放行制度,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優勢,全面實施通關單聯網核查,優化檢驗檢疫工作程序,簡化手續,進一步提高通關速度。同時要加大認證工作力度,指導企業開展ISO9000、ISO14000、HACCP等體系認證以及無公害產品、綠色產品、有機產品等產品認證。
[參考文獻]
[1] 明潔等.加工貿易企業出口轉內銷的渠道問題探析[J].對外經貿實務,2010(10).
[2] 毛軍等.外貿企業開拓內需市場“難”與“解”[J].2010(17).
[3] 龔震.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新探[J].國際貿易,2011(10).
[4] 李鵬.后危機時代中國外貿企業生存現狀調查[N].國際商報,2010-3-10.
[5] 王文華主編.市場營銷學[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