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低年級寫話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但低年級小學生初學寫作,如同剛學走路的孩子,需要別人引導、扶持,該怎么走好這第一步,是廣大低年級語文教師應該積極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體驗式;寫話;教學
我認為,我們教師應有目的地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帶領學生走進生活,體驗生活的樂趣,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這是指導學生寫話的突破口。
一、深入挖掘教材資源,高效利用教材資源
新編一年級語文教材語句優美、圖文并茂,作為學生進入小學階段第一本語言讀物,學生尤其喜歡閱讀。在教學中,就需要我們廣大語文教師深入挖掘教材資源,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課堂小練筆,可以積極地引導學生進行仿寫、創寫以及看圖寫話等,來加強學生的語言文字訓練。
二、體驗生活,寫生活體驗
葉圣陶說:“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這告訴我們生活是作文之本,豐富多彩的生活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材料。作為低年級學生的引路人,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去觀察自然,關注周圍的事物,體驗生活中的小事,學會從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寫話內容。
1.體驗生活,寫生活體驗
陶行知說:“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教育不通過生活是沒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同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把作文定位為:“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和重要方法,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由此可見,學生只有切身地深入生活,用心地感知生活,有意地體驗生活,才能捕捉到生活中平凡中的精彩,從而才有更多的寫話源泉。
2.巧用生活偶遇事件創設體驗式寫話情境
生活中不確定因素較多,一些偶遇事件看似與教學無關,其實不然。在教學中,如果能巧妙利用這些偶遇事件,有時會取得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師節到了,我讓學生為老師做一張簡單的賀卡,并輔以相應的祝詞;班級有學生撿到東西時,我讓學生在校園公示欄處寫一個招領啟事……這樣日積月累,漸漸地我發現班級的學生寫話有話可說了。
3.走出教室去觀賞美景
興趣與情感是學生寫話的前提,學生喜歡的是具有一定場景的活動,并且與他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所以,我經常引導孩子們去觀察身邊的景色。
三、借助生活,放飛想象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低年級的孩子說話、寫話都離不開具體的事物,思維發展的局限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憑借想象出口成章,但我們可以憑借具體的事物來放飛想象,發展寫話的能力。在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積極引發學生去想象,張揚他們的個性,激活他們的思維,就可以不斷地提高他們的寫話水平。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習作源于生活,靠觀察來獲得、靠思維來連接,靠表達能力來描繪。我們教師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只有積極地引導學生去體驗生活,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寫話興趣,就可為低年級學生的寫話、習作注入源頭活水,產生源源不斷的動力,讓孩子們的智慧、悟性與靈性得到了最強的噴發。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朱湖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