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娟
摘要:如何幫助中職學生圓自己的夢,進而實現中國夢,是當前班主任的工作重點和難點,也是班主任老師一直在探索的一大課題。本人就自己的一點感受與同仁共享,旨在拋磚引玉,本人認為愛是班主任成功教育的基石。
關鍵詞:班主任教育愛學生
高爾基說過:“誰不愛孩子,孩子就不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每個人的成長經歷,都在證明著這樣一個道理:教師愛學生是實施教育的基石,沒有師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只有充滿愛的教育,才能顯示出無與倫比的神奇而偉大的力量,強烈地震撼學生的心靈,促使學生從內心深處產生無法改變的認同感并誠心誠意地接受教師的教誨。否則,再崇高的教育也只能是隔靴撓癢,根本觸及不到學生的心靈。
1.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愛學生、尊重學生的前提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無條件的尊重是自尊產生的基礎,只有別人對自己有好感(尊重),自己才會對自己有好感(自尊)。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有益于學生健康成長。在充滿尊重與溫馨的氛圍中,學生才能充分發揮他的主體能動性。同時,教師尊重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修養高尚的表現,它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教師不能總是居高臨下的對待學生,而應該放下架子,深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與學生談就業、談理想、談人生。這樣,就可以避免空洞的說教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無形中也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在學生的心海里產生被老師尊重的溫暖的漣漪。教師尊重了每個學生,學生就會加倍的尊重教師;教師了解了每一個學生,學生也就理解了教師;教師蹲下身子虛心向學生學習,學生就會更加佩服教師、更加努力地向教師學習。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象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2.寬容學生是愛學生最高境界
我國現代教育的先行者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長時,曾經遇到兩個學生打架,其中一個正用磚頭砸向對方。陶先生在制止了事件繼續發展后,讓拿磚頭的學生到他的辦公室去。自己在對事情稍作處理后也回到辦公室。這時那個學生已經在辦公室等候了。陶先生讓學生坐下后,拿出一塊水果糖,“這是獎勵你的,因為我讓你來,你反而比我先到”。學生聽后一臉困惑。接著,陶先生又拿出第二塊水果糖,“這也是獎勵你的,因為我讓你停下,你馬上就停下,表示了你對我的尊重,我應該謝謝你”。學生聽后更加不解其意。先生又拿出第三塊水果糖,“與你打架的同學是一個經常欺負女同學的學生,我對你的俠義精神表示敬意”。這時那位學生已經泣不成聲了,“先生,不管怎么說,我用磚頭打人都是不對的……”,陶先生拿出第四塊水果糖,“你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咱們的談話也應該到此結束了……”。從陶先生與學生的談話過程,我們可以深切地體會到先生寬大的胸襟和高超的教育藝術,雖沒有訓斥和說教,但給當事者和后人留下的教育意義是極其深刻的。因此,他也就成了寬容教育的成功的典范之作,給我們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象陶先生處理的這樣的事情我們可能不會遇到,但是,類似的情景我們卻經常遇到:一直成績很好的學生突然成績下降,我們是不是也能象先生那樣,平心靜氣地與之交談,幫他找出其中的原因,而不是批評一通了事;一貫表現不太好的學生又犯錯誤了,我們能不能不在大庭廣眾之下訓斥、責怪他,而是象先生那樣真誠地幫助他認識錯誤。我們之所以會產生“現在的學生不好管,對他再好也沒用”的認識,主要是缺少與學生真正的溝通,對學生缺少寬容,缺少換位思考。
3.關愛后進生是愛學生的具體體現
后進生因種種原因曾經受到某種不公平對待或傷害,因而更需要格外關心,加倍愛護。如果對后進生諷刺、訓斥、歧視,就會使他們永遠“差”下去,甚至造成班級乃至學校工作的失敗。陶行知先生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這句話提醒我們說話、做事要慎重,決不能信口開河,避免對學生心理上造成傷害。少一點訓斥、少一點譏諷與冷眼,多一絲溫馨與關愛,可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我們著名的特級教師錢夢龍曾經說過,自己小時候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差生”,在武鐘英先生教他之前,每次考試都不及格,已經創造了留級三次的“光榮記錄”,凡教過他的老師都斷定他是“聰明面孔笨肚腸”,自然不對他報什么希望。武先生教他們不久,就把錢夢龍叫到自己的辦公室里,對他說:“老師們都說你笨,現在我教你查字典,希望你能學會,證明自己不笨”。在武先生的指導下,錢夢龍學會了查字典,同時接受了一項任務:自備一本字典,以后先生教新課之前,先由他把課文中的生字的音義查出來,抄在黑板上供同學們學習。“武先生的信任,真使我在受寵若驚之余感到無上的光榮!為了不負先生的信任,我竭盡全力把這項任務完成得無可挑剔。”更讓錢夢龍難忘的是,在他小學畢業時,武先生在他的成績報告單上出人意料地用了“該生天資聰穎”作為第一句話!這使得長期被自卑困擾的錢夢龍開始踏上一條追求知識的道路,并由此改變了他的一生。
相反,在現實生活中,由于老師的出言不慎,造成了不少悲劇,時常見諸報端等媒體,的確值得我們引以為戒。
4.愛學生,要做到嚴慈相濟,因人而異
愛學生,不是放縱慫恿,也不是袒護溺愛。教師的愛應該是嚴肅的愛,建立在嚴格要求基礎上的愛。嚴格要求與愛學生是統一的,只有嚴格要求才能真正愛學生,才能教好學生。但是,嚴格要求不等于厲聲厲色,不等于大聲呵斥。對成績較差或比較內向的學生,要多表揚少批評,把老師的愛和期望融于表揚中,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的力量;對那些“優秀生”則不要偏袒,不因為平時表現好而放松要求或犯了錯誤也不批評,而要以更高的標準嚴格要求他們,讓他們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就是我們熟知的“馬太效應”的出處。在我們的身邊,馬太效應的影子隨處可見:好學生因為學習好而一俊遮百丑,三好學生、優秀團員等等榮譽應有盡有;學習差的學生不僅與這些無緣,就連座位也只能是教室的“邊角”。這樣明顯的不同待遇,免不了形成自傲和自卑兩種對立的心理,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總之,學生在學校不僅要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學做人。教師對學生的教育,絕不僅僅只是批評、訓斥或是說教。充滿愛的教育,會使教育變得有情有義,充滿人情味,這樣的教育才能更入心入腦,才能更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更有利于學生成為富有責任心和愛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