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利梅
摘 要:從立足實際,科學規劃;齊抓共管,全員推進;典型示范,自覺行動;因此制宜,多種模式;從嚴管理,規范運行;完善機制,創新技術;統籌開發,提升效率等7個方面闡述了涉縣退耕還林的主要做法與措施,以及所取得的顯著效益。
關鍵詞:涉縣;退耕還林;主要做法;成效
中圖分類號 S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6-118-02
涉縣是邯鄲市唯一的全山區縣,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稱,清漳河自西北方向從山西省黎城縣流入并貫穿全境。全縣總面積15.07萬hm2,其中山場面積10.47萬hm2,境內山高嶺多,溝谷縱橫,氣候條件非常適宜多種林木生長。長期以來,涉縣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建設,組織和動員廣大干部群眾植樹造林,大力實施太行山綠化等工程,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2000年底,全縣有林地面積達6.53萬hm2,森林覆蓋率達42%。正是在這一年,中央作出“在長江上游、黃河中上游地區開展退耕還林試點工作”的部署。2002年,中央和省、市又先后下發了“進一步完善退耕還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見”,明確“凡是水土流失嚴重和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應按國家批準的規劃實施退耕還林”。涉縣縣委、縣政府充分認識到,實施退耕還林對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推進生態建設,將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對建設穩固的漳河水源涵養林和防護林,保護京、津及下游城市的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涉縣實施退耕還林,有著獨特的地理條件、明顯的氣候優勢、良好的群眾基礎和強大的政策支持,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都已具備。為此,涉縣緊緊抓住這一機遇,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動員全縣上下堅持不懈地開展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在退耕還林工程中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1 立足實際,科學規劃
從北京、石家莊聘請6名林業專家,經過深入調查和多次論證,最終確定了全縣退耕還林規劃。提出了圍繞致力生態建設,依托退耕還林,壯大核桃產業和建設“全國核桃第一鄉”的發展目標,確立了“集中連片、規模開發、綜合治理”和“先易后難、先陡后緩、先遠后近”的建設原則。將退耕還林重點安排在“漳河匯水區、25°以上陡坡地段、青蘭高速、309國道和平涉公路沿線及其它生態脆弱區”。尤其是在樹種選擇上,在堅持生態效益優先的前提下,主要以栽植核桃樹為主,合理布局花椒等其他林果樹種。
2 齊抓共管,全員推進
全縣成立了退耕還林指揮部,指揮部下設政策落實、苗木調配、資金管理等7個小組。各鄉鎮都成立了相應的指揮部。從縣到鄉鎮、村,層層簽訂了工作責任狀,明確了每村、每戶的造林面積、樹種、數量等。實行縣4套班子成員及各鄉鎮、各單位負責人包鄉村、包工程、包任務等責任制;全縣廣大干部進村入戶,與群眾一道共同推進工程建設,形成上下齊心、全民參戰的態勢。特別是林業戰線的干部職工,長期扎根基層,深入田間地頭提供技術指導,確保新栽植樹種成活率達96%以上。
3 典型示范,自覺行動
制作了退耕還林明白卡和《鞏固退耕還林政策知識手冊》,做到戶均一卡一冊。選擇建設下偏涼等10個優質豐產示范園和嶺底等70個示范園,并利用好這些示范園典型做好技術培訓等工作。組織開展“10萬群眾大觀摩”活動,兩次組織鄉鎮林業技術員到邢臺前南峪、綠嶺學習先進經驗,多次組織村干部群眾到山西汾陽、陜西延安等地學習試點經驗,使退耕還林政策變成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更樂鎮三合村年過6旬的退休工人趙彩旺,“人老退休心不老,扎根荒崗育綠林”,承包6.67hm2荒坡搞退耕還林,栽植核桃樹4 000余株,年收入20余萬元。
4 因地制宜,多種模式
拓展實施范圍。根據核桃、花椒、黑棗等適生性強的特點,逐漸由耕地實施,向荒坡、荒地及可利用梯田栽植延伸和拓展。推廣多元化種植模式,大力推廣林藥間作、林草間作、林灌混交等。索堡鎮白泉水村,全村380戶完成退耕還林68hm2,林下間作藥材和油料作物68.13hm2,戶均收入5 500多元。采取靈活退還形式,即整村一次性全部退還、整村分階段全部退還、部分耕地退還等。關防鄉嶺底村耕地全部退還成林地,2012年該村林業收入達381萬元,是2001年收入的近100倍。
5 從嚴管理,規范運行
抓質量管理。嚴抓規劃設計、造林整地、栽后管護等環節。特別是留足2m寬的樹脅帶,作為樹體施肥、澆水使用。并嚴禁在固定壟梗內間作任何作物,嚴禁在固定壟梗外間作任何高稈作物。抓資金管理。改革資金兌現補助辦法,嚴格按照每667m2160元的標準,把資金直接兌現到戶“惠農一卡通”帳號,保證資金足額按時發放。抓檔案管理。明確專人從事檔案管理工作,設立專柜存放檔案資料,對工程規劃和實施方案等專項保存,對計劃、總結等單獨建檔。
6 完善機制,創新技術
創新造林機制。將退耕還林工程承包給造林公司,落實包任務、包整地、包苗木、包栽植、包成活、包管護的“六包”責任制,并按成活率兌現補助。全縣由造林公司和造林大戶承包的造林任務達90%以上。創新造林技術。研究創出核桃等樹種截干覆土的秋冬季造林等技術,在全省尚屬首次,確保核桃芽接成活率達96%,高接成活率達100%。創新管護機制。按照“兩通、一帶、一圍”建設標準,對退耕還林地實行園區化管理?!皟赏ā奔赐ㄋ?、通路;“一帶”,即有固定樹脅帶;“一圍”,即園區圍欄??h財政年均投資120萬元,全部用于核桃園區后期管理。
7 統籌開發,提升效益
一是與扶貧開發相結合。在發展核桃產業的同時,發展中藥材等產業,在全縣規劃了16個中藥材種植片區,種植面積達3.67萬hm2,每667m2平均收入2 000元左右。大力實施移民搬遷,共對地處大山深處、不適合居住的114個自然村、3 382戶、10 332名群眾搬出大山,從根本上擺脫了貧窮。二是與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業發展相結合。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優勢,大力開發建設休閑型農業、旅游型新村。目前已建成現代農業示范基地100個,建成涉城鎮東山、河南店石崗、遼城鄉新橋等一批生態休閑旅游景點。2012年被評為“國家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2013年又成功爭列為“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縣”。
8 退耕還林成效顯著
通過10多年來的努力,涉縣退耕還林取得了明顯成效。全縣累計完成造林2.16萬hm2,其中,完成退耕還林0.71萬hm2;建設特色經果林基地0.25萬hm2;匹配荒山造林1.21萬hm2。先后被評為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和河北省退耕還林先進縣。全省退耕還林檔案管理觀摩會和全省容器育苗造林現場會先后在涉縣召開,并在2008年全國退耕還林工程管理會上作典型經驗介紹。2012年7月份,國家退耕辦副主任吳禮軍到涉縣調研時指出:“涉縣在退耕還林工作中,領導重視,群眾積極性高,管理嚴格,工程規模大,效果好,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為太行山區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作出了典范”。
涉縣作為國家退耕還林工程效益監測樣地縣之一,北京林業大學進行了效益監測調查。其中,調查坡面徑流場2個、固定樣地10個、標準樣地120個、農戶300戶。從監測結果來看,涉縣通過大力度退耕還林,生態等綜合效益明顯。一是生態效益十分明顯。全縣25°以上坡地全部退耕還林,有林地面積達7.67萬hm2,森林覆蓋率達50%,比2000年提高了8個百分點,每年可涵養水源56萬m3,減少土地流失5.8萬t,全年二級以上優良天數達到321d,成為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邯鄲的“后花園”。特別是在2012年暴雨洪水等自然災害較多的情況下,涉縣與周邊縣份相比,發生災害次數減少近50%。二是經濟效益不斷增加。全縣共栽植核桃、花椒等樹種2 000余萬株,僅核桃樹就達700余萬株,全縣核桃栽植面積達2.62萬hm2。2012年核桃產量同比增產10%,達1.7萬t,收入近2億元,退耕戶人均增收750元左右。三是社會效益充分發揮。退耕還林后,共騰出近5萬名農村勞動力發展林業產業和從事二、三產業;同時大力開展勞務輸出,全縣常年在外務工人員達7萬多人,年勞務收入達10億多元。四是產業結構得到優化。退耕還林基地的不斷擴大,逐步改變了以往種植小麥、玉米的單一結構,有力地推動了農林特色產品加工、銷售產業發展,其中“太行核桃城”干果市場及三利、宜維爾、黃金龍等一大批核桃生產加工企業相繼在涉縣投產,加快了結構調整,延長了產業鏈條。全縣農業產業化率達68.5%,連續6a居邯鄲市第一。
(責編:陶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