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敏
一、結合師德師風建設,弘揚敬業精神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師修養,立德為本。”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而流淌在教師血液中的精髓就是“師德”。2012年5月8日,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一輛失控的汽車沖向學生,普通代課教師張麗莉一把推開兩個學生,自己卻被車輪碾軋,造成全身多處骨折,雙腿高位截肢。災難面前,危急時刻,這些老師們首先想到的是學生,毫不猶豫地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把死的危險置之度外。她用愛和責任為學生筑起了生命的長城,向世人展示了為人師表的精神風貌和崇高的人性光輝。
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我們要時刻以她為學習的楷模,緊緊圍繞“愛”這個師德師風建設的核心。一要愛崗敬業。熱愛本職工作,淡泊名利,甘于奉獻,自覺遵守職業道德。二要關愛學生。以廣博的愛心尊重他們、善待他們,以人文的關懷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樣才能增強奉獻教育事業的自覺性和自律性,在工作崗位上創造出一流的業績。
二、結合科學發展觀,倡導課改意識
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就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優先發展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眾所周知,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近年來,我市各級教育部門為實現教育公平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公辦學校取消了對農民工子女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的限制,取消了拒收農民工子女的制度;南沙區率先全面實施12年免費教育;市里今年還將加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助力度,對全市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孤兒、殘疾兒童以及其他優撫對象接受普惠性學前教育進行資助等等,這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促進了教育公平。所以,我們要以此為契機,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真正實現教育公平,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還要堅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認真貫徹“回歸生活、回歸品德”的新課程理念。黨中央對廣大教師提出了“深化教育內容方式改革”的要求,這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切實要把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決心和信心。作為教育教學第一線的黨員教師,我們一定要主動投身教學改革,積極鉆研創新教法,適時總結課改心得,要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他們遷移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目前,我校研究的以“構建學生優質高效學習體系”為主旨的“主動、互動、靈動”教學模式,在班級內的實驗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很大程度上培養了他們的興趣特長、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促進了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三、結合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發揚團隊精神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體現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就是要創建和諧校園、和諧課堂。和諧校園是一種以和衷共濟、內外和順、協調發展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模式,而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則又體現著學校和諧的內涵。我們要建立起一種團結互助、和諧相處的同志關系、師生關系,大家心靈相通、相互關心、相互包容,這樣才能使教育教學各項工作如魚得水,快馬揚鞭。對此,我是深有感觸的。2012年7月,我校首屆初三畢業班中考成績在全市名列前茅,首戰告捷、一炮打紅,并取得了全市中考英語單科狀元的佳績。這得益于一年來學校領導的直接指導、相關處室的無私支持、全體畢業班老師的傾心付出、全體初三學子的努力拼搏。整個學校上下一盤棋,領導、老師、學生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集體力量的幫助下,在團隊精神的感召下,這才成就了我校首屆初三的輝煌。我們學校這種在日常工作中表現出來的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不正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具體實踐嗎?看來,深入貫徹和落實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對于學校、對于學生、對于教師都是大有裨益的。
責任編輯邱麗